地方室馆动态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员到黔东南州榕江县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题调研

信息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作者:
发表时间:2017-03-15
字号:/

    为了抢救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后遗产,给后人留下永久记忆。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经济学等多重维度,对贵州现存的古村(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留下一幅完全写实的素描。2017年3月8日至9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王德玉等陪同文史馆馆员章迪诚、罗运琪两位专家到榕江县进行传统村落保护调研。 

    3月8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距离县城23公里的大利侗寨。大利侗寨坐落于载麻镇大利溪畔深山幽谷之中,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6%,居住着309户1309名侗族同胞,是极具特色的侗族村寨。寨子顺沟溯溪而建,四周茂竹修林、古木苍翠,寨内青瓦木楼、鳞次栉比,小溪穿寨而过。大利侗寨始建于明末,现有建于明末的古萨坛,建于清中晚期的古民居、古粮仓、鼓楼、花桥、古戏楼等建筑。2006年大利侗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调研组来到了距离县城50公里的寨蒿镇乌公侗寨。乌公侗寨四面群山环抱,山坡植被茂盛,四季长青,全寨居住着331户1310名侗族同胞。站在观景台向寨子望去,整个寨子四周绿树掩映,寨内干栏式木楼鳞次栉比,清澈的河水从寨前蜿蜒流过,寨脚榕树似巨伞,覆盖河岸,常年郁郁葱葱,悠扬的侗族琵琶歌悦耳动听。寨内环境干净整洁,村民民风淳朴,家家户户大门不上锁,客人可以推门而入进去休息。 

    3月9日,调研组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到距离县城40公里三江乡脚车村。脚车村辖2个自然寨,共286户,总人口1178人,是—个以苗族为主的村寨,同时杂居有侗族、汉族。村落选址于高山半坡或山脊,民居依山而建、凭高涉险、择林而居,这是脚车村选址建寨的特色。全寨民居均为传统建筑,多为四排三间,上下两层。寨中小道纵横,全为土路,雨天行走不便。寨子处于绿树之中,树密竹多、竹树掩映、清幽凉爽、空气清新,环境异常优美。斗牛塘设在寨中,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斗牛活动在此进行。村民民族风俗及村落整体风貌、古建、公共空间都保存较好。 

    随后调研组又到兴华乡摆贝村、定威乡亚勇村进行调研。摆贝村是苗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是百鸟羽毛服饰原生地。距县城56公里,全村350多户1700多人,木屋鳞次栉比,古树苍翠,华美古朴的百鸟羽毛衣、神秘的苗王墓等都充满神秘。调研组考察了摆贝百鸟羽毛服饰,胸兜、围腰等绣有各种花鸟、虫、鱼、蝴蝶等图腾物,裙由若干块绣着龙、鱼、花、鸟、蝴蝶及抽象物等图腾绣图组成,下面是美丽的各种鸟类羽毛,为此被誉为“服饰活化石”。 摆贝苗王墓距今有200多年历史,由于它的神秘,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考证。亚勇村是传统水族村寨,居住297户1255人,以水、苗为主,是多民族杂居之地。 

    调研组通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对各村的民族文化、村寨建筑、历史沿袭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为下一步传统村落保护课题调研打下了基础。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