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信息来源: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作者:李俊波
发表时间:2015-12-29
字号:/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12月24日讯)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对口联系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村大槽口村民小组,共帮扶大槽口村贫困户17户,其中特别贫困户4户。为认真贯彻今年全省两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12月19日至20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王维真率部分干部职工深入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村、龙泉中学开展调研,走访看望挂钩贫困户。
    走访调研中,王维真一行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研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脱贫措施。在与大槽口村民小组17户挂钩贫困户交谈过程中,王维真详细询问受灾群众家庭状况和收入情况,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建议和所思所想,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困难问题和实际需要,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调研组与镇、村干部及贫困户在翠屏小学座谈

 

     村民苗德发、杨少英等恢复重建户刚刚新建了抗震安居房,目前房屋主体已经完成,但剩余扫尾工程由于资金困难还没有完善。村民杨国虎今年30出头,父母在8.03地震中遇难,他打算把房子修好后外出打工。村民文大发表示自己年纪已大不宜外出打工,想在家搞养殖。针对大家提出的实际问题,王维真馆长表示,文史馆已经组织书画名家开展了赈灾书画创作,作品的拍卖工作正在推进中,所有作品义卖款项将全部捐赠灾区。他敦促乡政府使用好捐赠资金,尽快帮助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

大槽口村贫困户一一向调研组反映当前困难

    座谈会上王维真馆长指出,在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结束后,大家面临的是长期的产业发展任务,在这个阶段要把扶贫开发的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面对五年后的脱贫目标,需要广大干部群众拿出比恢复重建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全力推进。
    他强调,治贫先重教、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一阶段,文史馆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帮助龙头山镇解决农村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问题,努力实现由帮资金、帮项目向帮科技、帮思想转变。要通过加大农村就业技能培训,积极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务工脱贫。
    针对前段时间龙头山镇在确定贫困户时引发的矛盾,王维真馆长要求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其在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的主心骨作用。他说,村干部办事公道,广大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如果办事不公,就会影响党群关系,甚至引发各种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他强调,当前扶贫开发正在向发展阶段转换和调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灾区群众寄予厚望,与此同时,调拨到地震灾区的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和使用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工作中一定要严明纪律,规范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座谈会上王维真代表馆党组向17户挂钩贫困户分发了慰问金。与贫困户座谈结束后,调研组一行来到已经入住的灾民安置小区,了解灾民搬迁安置情况。随后,调研组来到龙泉中学,与师生代表座谈,向学校捐赠了1500册图书和10幅书法作品。


 

调研组向龙泉中学捐赠图书和励志书法作品

 

    在调研小结时,王维真同志建议鲁甸县委组织部和龙头山镇党委政府,把前期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乡村干部先锋模范典型、脱贫致富带头典型、种养殖示范大户和党务、村务、政务公开示范村四类典型进行广泛总结宣传,通过身边事、身边人来教育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新一轮扶贫开发建设中。
    自2007年挂钩龙头山镇以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共为挂钩点先后协调争取各类项目17个,涉及资金3692.5万元;累计投入帮扶抗旱资金、扶贫资金和学生奖励金共计75万元(其中2015年投入帮扶资金9万元)。“8·03”地震时连夜派出2个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抗震救灾;组织职工赈灾捐款10万元;组织云南书画家开展赈灾书画创作和义卖,并在“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云南”活动期间,组织省外40余位书画家举行赈灾书画创作,第一批义卖款项已经用于资助龙泉中学15名受灾的初一学生直到高中毕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6年文史馆将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部署和省委李纪恒书记“八个到村到户”的要求,以各处室院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逐一制定实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计划,推进新一轮扶贫工作取得成效。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