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调研组赴长乐市调研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情况
2015年10月20日,陈澍馆长带领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行18人赴长乐市调研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情况,在长乐市相关领导陪同下,来到文岭镇姚坑村的明教堂、鹤上镇岐阳村福庭自然村的九头马古民居建筑群、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董奉草堂和首占镇的一代才华郑振铎故里等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文物遗址的保护开发情况。每到一处,馆员们都对他们指出,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是不可再生资源,这笔遗产非常宝贵。
古代用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中的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十一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堂却独中三元,培养出了姚颖、姚勉、陈文龙等三位状元,这不能不说是长乐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从明教堂的历史地位来看,明教堂又不仅仅是属于姚坑人的,因为从明教堂创办以来,它所培养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正是有鉴于明教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明教堂不仅是长乐人民独有的“大爱”文明的历史传承,更是在新时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杏林的始祖是董奉。他是个距今1800多年前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医,出生在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就是现在福建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村后有一座大山,山上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这山就是董奉山。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董奉创立的杏林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绵延不断的文化因子。杏林文化所体现的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的体现。””
长乐市鹤上镇岐阳村福庭自然村,有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俗称“九头马”,因建筑周围有九块马形岩石而得名。“九头马”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建筑群体,“五进五列”的结构,坐北朝南,主体建筑22栋,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三座青山坐北,七溪灵水汇南,东西紫微照应,迎面万亩平畴,“龙潭晓瀑”比邻,“五峰岚横”来朝。其建筑选址独特,围“马”建筑别出心裁,民间流传着不少美妙的传说。“九头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最后一座落成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前后历时80多年,由当时长乐建筑名匠陈利焕父子两代匠心构筑。主要特色是无论石料或木材都无处不精雕、无处不细刻。走进“九头马”,犹如置身一座“残缺”的民俗艺术博览馆。据其后人介绍,几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可房屋的破损程度却一天天加重,许多地方都快朽烂了,“大宅门”成了名副其实危房,不知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九头马”,我们将拭目以待。
当我们进入长乐高速公路交叉口时,便见立着的巨大牌子,上有沈鹏题写的:“中国长乐”4个大字,标明:“郑和下西洋的港口、郑振铎冰心的故里”。馆员们意识到:这是个人文厚重的地方,不禁想起史书上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东吴孙皓,都在此处屯兵造船,故称“吴航”。唐代武德六年(623年)建县,1994年撤县设市,历史上涌现诸多英才:“珠算鼻祖”柯尚迁、“引进番薯第一人”陈振龙、演绎“杏林春暖”的名医董奉、创立“清规戒律”的高僧百丈、天文学家高鲁、“一代才华”郑振绎、“文坛泰斗”冰心以及院士、专家学者、将领等。文史馆员调研采风,不仅感受到人文积淀的深厚,而且感受到其地理优势,拥有空、海、江“三港”交通的优势,社会经济繁荣。但作为文史界人士,我们对长乐孕育出现当代两位文坛巨星郑振铎和冰心,更感难得。此次造访郑振铎首占村故里,心中无限感怀,感怀郑振铎故里是文化底蕴厚重、他文化成就之巨大和他伟大的爱国爱乡情怀。
古代用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中的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十一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堂却独中三元,培养出了姚颖、姚勉、陈文龙等三位状元,这不能不说是长乐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从明教堂的历史地位来看,明教堂又不仅仅是属于姚坑人的,因为从明教堂创办以来,它所培养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正是有鉴于明教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明教堂不仅是长乐人民独有的“大爱”文明的历史传承,更是在新时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杏林的始祖是董奉。他是个距今1800多年前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医,出生在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就是现在福建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村后有一座大山,山上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这山就是董奉山。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董奉创立的杏林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绵延不断的文化因子。杏林文化所体现的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的体现。””
长乐市鹤上镇岐阳村福庭自然村,有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俗称“九头马”,因建筑周围有九块马形岩石而得名。“九头马”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建筑群体,“五进五列”的结构,坐北朝南,主体建筑22栋,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三座青山坐北,七溪灵水汇南,东西紫微照应,迎面万亩平畴,“龙潭晓瀑”比邻,“五峰岚横”来朝。其建筑选址独特,围“马”建筑别出心裁,民间流传着不少美妙的传说。“九头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最后一座落成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前后历时80多年,由当时长乐建筑名匠陈利焕父子两代匠心构筑。主要特色是无论石料或木材都无处不精雕、无处不细刻。走进“九头马”,犹如置身一座“残缺”的民俗艺术博览馆。据其后人介绍,几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可房屋的破损程度却一天天加重,许多地方都快朽烂了,“大宅门”成了名副其实危房,不知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九头马”,我们将拭目以待。
当我们进入长乐高速公路交叉口时,便见立着的巨大牌子,上有沈鹏题写的:“中国长乐”4个大字,标明:“郑和下西洋的港口、郑振铎冰心的故里”。馆员们意识到:这是个人文厚重的地方,不禁想起史书上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东吴孙皓,都在此处屯兵造船,故称“吴航”。唐代武德六年(623年)建县,1994年撤县设市,历史上涌现诸多英才:“珠算鼻祖”柯尚迁、“引进番薯第一人”陈振龙、演绎“杏林春暖”的名医董奉、创立“清规戒律”的高僧百丈、天文学家高鲁、“一代才华”郑振绎、“文坛泰斗”冰心以及院士、专家学者、将领等。文史馆员调研采风,不仅感受到人文积淀的深厚,而且感受到其地理优势,拥有空、海、江“三港”交通的优势,社会经济繁荣。但作为文史界人士,我们对长乐孕育出现当代两位文坛巨星郑振铎和冰心,更感难得。此次造访郑振铎首占村故里,心中无限感怀,感怀郑振铎故里是文化底蕴厚重、他文化成就之巨大和他伟大的爱国爱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