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圣辉馆员作客湖南省文史馆“道德建设大家谈”讲堂

信息来源:湖南省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作者:
发表时间:2015-08-21
字号:/

  820上午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文史馆员圣辉大和尚在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道德建设大家谈”讲堂作了主题为“儒释道的格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典范”的学术讲座。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馆长李跃龙主持讲座党组书记、主任熊健,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馆长陈伏球副主任、副馆长刘清君,纪检组长于秋平副巡视员郭玉平等领导,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出席。

  圣辉馆员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领域儒释道三教鼎立格局形成的历史及其原因他认为,本土文化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和枝繁叶茂是儒释道格局形成的基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是促成儒释道格局的关键。他还阐述了中国佛教对世界佛教的重要贡献以及佛教对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他指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包容、吸收外来文化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从未断层。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从伏羲一画开天,到周公完善八卦从《周易》《尚书》合二为一,道教与儒家相互融合再到佛教的传入,由于本土文化的大气和包容对外来文化的不排斥,不断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家格局自公元64汉明帝派使者赴西域求佛法以来,佛教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经历了六七百年的过程。东汉时期安息国高僧安士高最早从事佛经汉译,将禅观带入中国到两晋时期,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佛经的翻译更大规模展开,并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支持和提倡其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等佛经汉译“四大翻译家”将佛教典籍系统地译介到我国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历经二百年,汉传佛教也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禅宗最终的确立,成为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佛教的国际影响也日益增加,从公元6世纪至13世纪中国佛教逐渐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中国佛教成为印传佛教的中心中国也成为佛教的第二母国,对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指出在历史上,道教与佛教并非敌对关系而是从只争高下发展到相互融合的关系。佛教的“空”和“有”与道教的“有”和“无”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佛法中“和”的理念“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与儒教“和”的理念、“仁义礼智信”五德等相通,这些为佛家与道家、儒家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佛教通过依附道教、儒教等本土文化,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家融合三教一体,九流同源的格局。 

  他认为佛教的爱国主义、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等主张以及一些清规戒律等教义,对道德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要有扬弃地继承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道德文化更有生命力。 

  圣辉馆员精彩的讲座开启了我馆特色品牌“道德建设大家谈”第二季系列活动的篇章接下来我馆还将邀请名家大家与企业家代表共同开展“道德建设大家谈——百年老店话诚信”研讨活动。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