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考察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
8月5日上午,陈澍馆长带领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行28人来到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船政格致园,在区有关领导陪同下,尽管天气炎热,馆员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刚修复的船政衙门,之后步行前往刚重建完成的船政前后学堂。
据了解,船政衙门1867年落成,既是直属清廷、对船政行使领导和日常管理职能的专属行政机构,也是船政钦差大臣日常生活、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抗战时被炸,后期破败,1956年修福马铁路时被毁。以船政衙门为主要建筑的船政格致园于2013年11月动工,其中切割车间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为钢混结构房屋;船政衙门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木结构仿古建筑;船政前后学堂建筑面积均为1900平方米,为二层法式洋楼。
重修的船政衙门内部通过各种照片及图示,展示了其百年前就已拥有的独特之处——它是借鉴了西方近代企业管理经验,以不同于传统衙署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设立文案处、采办所、支应处、报销所等机构,以适应近代生产管理的一处“清朝官衙”。如今,船政衙门近代化、成熟化、保障整个船政正常运作的总务系统,“穿越百年”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眼前,令馆员们交口称赞,对船政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和近代海军的摇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馆员们来到了马尾造船厂,区领导还为我们找了一位导游,导游还真的不错,她知道我们这里是文史馆员,所以她特别注意与馆员们互动,大家对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福建水师、福州船政学堂等都非常熟悉,对于张之洞、左宗堂、沈葆贞、严复、詹天佑也了解很多。因为了解、因为懂得,所以兴趣很浓------马尾造船厂,又称福州造船厂,是19世纪中末叶中国主要的几个造船厂之一。当时正是在清政府的李鸿章与左宗棠所带领的洋务运动下建设而成。船政局是在1866年12月23日正式破土动工的,第二年7月,沈葆桢正式上任。19世纪60年代,正是清王朝一心一意进行经济改革的时代,成立总理衙门,由奕䜣任事务大臣,经管外交、通商、海关、训练新军、同文馆,同时经营修路、开矿、制造等事务,掀起了一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二三千人规模的马尾造船厂很快崛起在马江之畔,占地600亩,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此后的30多年里,马尾船厂为清王朝造出了40艘舰船,占当时国内总量70%,组建了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海军,并为北洋、南洋两支水师配备了大量舰船和将领。其间,清王朝的三支水师分别经历了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败给教自己造船建军的法国老师尚可理解,但败给同样刚刚起步的日本海军,则让国人无地自容。1907年,清政府饬令惨淡经营的船政局停止造船。1950年,当解放军开进马尾时,船厂已是满目荒凉,杂草丛生,只有一座轮机车间的破厂房和积满淤泥的船坞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远东第一船厂”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船政局改称马尾造船厂并从此获得新生。1954年,工厂恢复修造船生产。现如今,马尾造船厂已成功改制为由多元化投资主体组成的股份制企业——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拥有100吨高架吊车,200吨龙门吊车,偌大的3.5万吨级船台,15万吨级船坞……船厂具有设计、建造3.5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个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秉承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富国强邦的愿望、与近代中国发展有着深厚渊源的百年老企业,迎来了它新的发展时期。
在马尾造船厂还参观了“深层脉动——船政对台湾近现代化影响”专题展,在展馆内看到,本次专题展分为“筑海防 安台湾”、“推新政稳台湾”、“大开发 兴台湾”、“梦相同 心相约”等四个篇章,通过大量文物实物和展板等方式深刻讲述船政与台湾的渊源,重点展示了船政对台湾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同时,展馆内还设置了7个触摸屏,通过与参观者的互动,让观众了解到更多延伸的内容。馆员们表示,通过参观主题展览进一步了解了左宗棠在人才培养、船政发展等事业上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两岸船政文化的纽带,让两岸人民一同为振兴中华民族携手共进。
据了解,船政对台湾近现代化产生奠基性的影响,始于1874年。1874年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奉命率船政舰船巡台,提出“善后即为创始”的治台方略,在台开山辟路、兴办义学、发展经济等,奠定了台湾近代化基础,再到船政系列学校学生活跃在台湾的各行各业,参与经济建设,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力推动了台湾的开发建设和近现代化进程。
时至今日,船政文化仍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并对现代台湾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和深层脉动。如今,马尾紧紧抓住新城建设的机遇,弘扬船政独特文化,不断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力图打造福州、福建乃至全国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船政衙门1867年落成,既是直属清廷、对船政行使领导和日常管理职能的专属行政机构,也是船政钦差大臣日常生活、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抗战时被炸,后期破败,1956年修福马铁路时被毁。以船政衙门为主要建筑的船政格致园于2013年11月动工,其中切割车间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为钢混结构房屋;船政衙门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木结构仿古建筑;船政前后学堂建筑面积均为1900平方米,为二层法式洋楼。
重修的船政衙门内部通过各种照片及图示,展示了其百年前就已拥有的独特之处——它是借鉴了西方近代企业管理经验,以不同于传统衙署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设立文案处、采办所、支应处、报销所等机构,以适应近代生产管理的一处“清朝官衙”。如今,船政衙门近代化、成熟化、保障整个船政正常运作的总务系统,“穿越百年”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眼前,令馆员们交口称赞,对船政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和近代海军的摇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馆员们来到了马尾造船厂,区领导还为我们找了一位导游,导游还真的不错,她知道我们这里是文史馆员,所以她特别注意与馆员们互动,大家对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福建水师、福州船政学堂等都非常熟悉,对于张之洞、左宗堂、沈葆贞、严复、詹天佑也了解很多。因为了解、因为懂得,所以兴趣很浓------马尾造船厂,又称福州造船厂,是19世纪中末叶中国主要的几个造船厂之一。当时正是在清政府的李鸿章与左宗棠所带领的洋务运动下建设而成。船政局是在1866年12月23日正式破土动工的,第二年7月,沈葆桢正式上任。19世纪60年代,正是清王朝一心一意进行经济改革的时代,成立总理衙门,由奕䜣任事务大臣,经管外交、通商、海关、训练新军、同文馆,同时经营修路、开矿、制造等事务,掀起了一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二三千人规模的马尾造船厂很快崛起在马江之畔,占地600亩,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此后的30多年里,马尾船厂为清王朝造出了40艘舰船,占当时国内总量70%,组建了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海军,并为北洋、南洋两支水师配备了大量舰船和将领。其间,清王朝的三支水师分别经历了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败给教自己造船建军的法国老师尚可理解,但败给同样刚刚起步的日本海军,则让国人无地自容。1907年,清政府饬令惨淡经营的船政局停止造船。1950年,当解放军开进马尾时,船厂已是满目荒凉,杂草丛生,只有一座轮机车间的破厂房和积满淤泥的船坞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远东第一船厂”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船政局改称马尾造船厂并从此获得新生。1954年,工厂恢复修造船生产。现如今,马尾造船厂已成功改制为由多元化投资主体组成的股份制企业——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拥有100吨高架吊车,200吨龙门吊车,偌大的3.5万吨级船台,15万吨级船坞……船厂具有设计、建造3.5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个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秉承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富国强邦的愿望、与近代中国发展有着深厚渊源的百年老企业,迎来了它新的发展时期。
在马尾造船厂还参观了“深层脉动——船政对台湾近现代化影响”专题展,在展馆内看到,本次专题展分为“筑海防 安台湾”、“推新政稳台湾”、“大开发 兴台湾”、“梦相同 心相约”等四个篇章,通过大量文物实物和展板等方式深刻讲述船政与台湾的渊源,重点展示了船政对台湾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同时,展馆内还设置了7个触摸屏,通过与参观者的互动,让观众了解到更多延伸的内容。馆员们表示,通过参观主题展览进一步了解了左宗棠在人才培养、船政发展等事业上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两岸船政文化的纽带,让两岸人民一同为振兴中华民族携手共进。
据了解,船政对台湾近现代化产生奠基性的影响,始于1874年。1874年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奉命率船政舰船巡台,提出“善后即为创始”的治台方略,在台开山辟路、兴办义学、发展经济等,奠定了台湾近代化基础,再到船政系列学校学生活跃在台湾的各行各业,参与经济建设,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力推动了台湾的开发建设和近现代化进程。
时至今日,船政文化仍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并对现代台湾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和深层脉动。如今,马尾紧紧抓住新城建设的机遇,弘扬船政独特文化,不断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力图打造福州、福建乃至全国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