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山东省政府参事刘长锁撰写的参事建议
受到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信息来源:山东省政府参事室作者:
发表时间:2014-12-18
字号:/

    近期,山东省政府参事刘长锁撰写的《关于蓬莱创建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作出批示,省委农工办、省旅游局高度重视,并分别在《山东农村工作》第40期、2014年12月1日《大众日报》、12月4日《齐鲁晚报》刊发。
    今年夏季,省政府参事刘长锁就“蓬莱市创建美丽乡村”赴家乡蓬莱市进行专题调研。在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时,他发现广大群众对蓬莱市委、市政府这些年来抓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的变化赞叹不已,不仅农村的绿水青山又回来了,而且还帮助一些不能进城的农民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目前,蓬莱市命名“美丽乡村”21个,其中马家沟村、木兰沟村在全省26个“逍遥游——好客山东最美乡村”中占据两席,马家沟村跻身全国1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行列,蓬莱市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县和生态文明乡村示范县。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最近发布了《2014中国最美县》排名榜,蓬莱市在30个中国最美县中列第17位。
    对此,刘长锁参事从“治理村居环境,打造人间仙境;表里都是美才是真美;适应新形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下齐心,合力共建”等几个方面撰写了这篇建议。
    省旅游局恳请像刘长锁参事这样的能把握大局,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工作实践的领导、专家加入局专家库,不仅可以对部门进行指导,还将对参事工作起到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附件: 

关于蓬莱市创建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参事 刘长锁

    蓬莱市是我的家乡,今年夏天回乡探亲访友期间,亲朋对市里这几年抓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的变化交口称赞。他们讲:我们这些不能进城的农民的中国梦就是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几年市里抓创建美丽乡村帮助我们圆了这个梦。群众的口碑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为此专题进行了一些调研,看到了蓬莱的乡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面上看,农村的绿水青山又回来了,从点上看,美丽乡村名副其实。目前,蓬莱市命名“美丽乡村”21个,其中马家沟村、木兰沟村在全省26个“逍遥游—好客山东最美乡村”中占据两席,马家沟村跻身全国1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行列,蓬莱市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县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最近发布了《2014中国最美丽县》排名榜,蓬莱市在30个中国最美丽县中名列第17位。
    一、治理村居环境,打造人间仙境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积极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村村通”和农村公路“网化”工程,配套完善农村的路网、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2012年以来,累计硬化通村路340多公里,全市硬化路通村率达到100%,村村通自来水率达到98.6%,86%的村庄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将道路亮化工程延伸到所有的县乡路,市财政投入7400多万元,安装路灯8000多套,村庄主干道亮化率达到100%。加强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12个镇街全部建设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普及率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均达到100%。
    二是提高建设标准。蓬莱市对农村基础设施不管是新建还是改造,都是高点定位,不搞凑合工程。仅以农村改厕为例,蓬莱市引进了法国农庄的厕所建设技术,大力推行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改建。目前,改建一个三格化厕所的成本600元,蓬莱市政府无偿提供近400元的全套构件,农民改厕的积极性非常高,全市已有260多个村完成了改厕任务,受惠群众16万多人。
    三是治理村居污染。联产承包到户以后,大部分村取消了卫生员制度,村头屋后、路边河沟基本都变成了垃圾堆。为此,蓬莱市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集中开展农村大扫除活动,一举将村里积存了二、三十年的各类垃圾清扫而空。同时,为了保持农村环境的“长治久洁”,蓬莱市又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为全市577个村居配备垃圾箱1万多个,建设了12个垃圾压缩中转站,每两个中转站配备1辆垃圾专用运输车,每天由村里安排专人收集生活垃圾,镇街统一运到市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村居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二、表里都美才是真美
    农民办事最讲实惠,蓬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把富而美结合起来抓,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一是把美丽乡村作为旅游产业来抓。蓬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拥有各类景区景点25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2处,是省内拥有4A级以上景区最多的县市,2013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650万人次。游客主要在“蓬莱阁+滨海景区”观光,如何充分利用每年六百多万游客的资源就是一篇大文章。他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旅游的产业链由城延长到村,由海延长到山,拓展了旅游空间,为农民打开了一条致富新路。截止目前,蓬莱市12个镇(街)有三分之一被评为“全省旅游强镇”,建成山东省旅游特色村4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发展农(渔)家乐2000多户,拥有山东省“好客人家”星级农(渔)家乐29家,年接待游客数120多万人。
    二是立足优势创出特色。根据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条件,全力打造“一村一景”。像木兰沟村,借势周边的“酒、湖”资源地利,多方筹集资金1000万元启动实施了民居改建、景观打造、农家乐培育等“十大工程”,形成了酒庄度假、农家风情于一体的乡村游,“木兰风情”游在胶东地区已具名气。像马家沟村,深挖本村的山、河、泉等自然资源和“八大碗”餐饮文化资源,开展了酒堡临风、临池垂钓、木屋栖居等10大休闲项目,已成为游客竞相前往的“胜境之地”。三包家村集体连片投资300万元建成200多亩“绿色菜园”,让农民变成了工人,让田地变成了“开心农场”。还有抹直口社区,立足渔村优势培育起360户“渔家乐”,成为烟台地区重要的“渔家乐”游客接待地。
    三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蓬莱市的“古登州”文化绵延了2400多年的历史,历史古迹、文物遗迹众多,蓬莱在进行美丽乡村创建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拆旧房、盖新楼、粉墙砌瓦,而是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以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的挖掘为载体,着力打造文化特色村。北沟镇的蔚阳刘家村,在建设农民新居的同时,对迁建后的旧居进行了完整保留,并按照传统的“一主、一厢、一碾”四合院模式进行修缮改造,集中打造了体现胶东民居建筑风格的民俗文化村。潮水镇的衙前村,购置了战鼓、旱船、彩龙等演出设备,成立了100多人的文艺表演队伍,将一年一度的“渔灯节”演变成了传承胶东渔村文化节。刘家沟镇的解宋营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朝洪武年间为防御倭寇入侵而修建的城堡。据统计,在3年创建的过程中,恢复修缮了历史遗迹60多处,改建古老民居200多栋。
    三、适应新形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创建美丽乡村,关键在村里要有一个好班子。在取消“三提五统”、实行村官直选之后,村级组织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用农民的话说,就是“穷村的干部没人干,富村的干部争着干”。面对这种情况,蓬莱市根据新形势采取新措施,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的事由谁来干和怎样干的问题。
   一是选拔能人回村。目前的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内能人越来越少。但是,农村要发展,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是肯定不行的。为此,蓬莱市大力实施“能人带富兴村”工程,按照“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较强的发展本领、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五有”标准,在市、镇两级分别筛选培育了100名、1000名“带富兴村党员”,并从中选拔政治素质和群众威信高、致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回村任职村干部,引领农村发展。马家沟村就是因为选准了马继业这个能人回村,用企业财富反哺了农村事业,用创业精神感染本村群众,迅速改变了村庄的命运。
    二是选派“村官”驻村。对暂时选不出能人的村庄,蓬莱市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驻村开展工作,重点物色培养能人“村官”,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规范村级事务管理。2012年以来,蓬莱市先后选派了49名驻村“第一书记”和40名大学生“村官”,取得了明显成效。大辛店镇的西院村,2011年之前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是典型的“空心村”、“零收入村”。“第一书记”到位后,因地制宜加强班子建设,短短两年时间,村庄班子强了、人心齐了、面貌改了,先后筹资370多万元,完成了环境整治、道路硬化、塘坝浆砌等工程;村民自愿拆除了55户“空心房”,无偿出让宅基地9300多平方米,支持村庄建设村民公园和“老年幸福苑”。
    三是用制度管理。结合蓬莱实际,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村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量化管理”和农村党员“考核积分管理”,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待遇挂钩,每年实行统一考核打分,激发活力。推行村居“两委”干部“任职承诺”和“辞职承诺”两项责任制,跟踪督导承诺落实情况,并定期向村民公开,较好解决有的干部乱承诺、不践诺的问题。同时,制定了关于村级财务委托代理、“三费”管理、印章使用管理、征地补偿费管理、经济合同管理、村居不良债务管理等六个方面制度,与农村“民主议政日”活动同步推进(简称“6+1”工作法),通过增加乡镇规范化监督环节、引导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开展民主自治,实现制权、监财、理事、管人,提升了村务工作规范化水平。
    四、上下齐心,合力共建
    一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采取“政府引导、社会筹措、农民参与”的方式,汇集各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工作奖补。积极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3年来,累计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节水灌溉、葡萄基地奖补等涉农资金17亿元。倡导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创建,带项目反哺农村,先后有56家企业参与了70多个村的创建活动,启动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00多个,实际投入资金2亿多元。同时,发动群众义务出工,减少了施工开支,节约了创建资金。据统计,蓬莱开展3年美丽乡村创建,相关村的群众无偿出义务工60多万人次,捐款2000多万元。
    二是干部与群众共建。全市所有577个村全部实现干部联系,联村干部每年驻村蹲点时间一个周以上。组织全市1万多名机关干部分别确定一户群众结对帮扶,明确每月至少电话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入户走访四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形成了“万名干部联万户”的局面。
    三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为确保每个创建项目都能得到有效落实,蓬莱市按照统一格式对重点项目进行梳理汇总,并根据工作内容和开工时间进行分类,建立工作台帐,实行“达标销号”管理。3年来,蓬莱的美丽乡村创建共实施项目820个,没有出现一个半拉子工程,全部兑现了承诺,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和支持。在烟台市组织的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蓬莱市2012年排名第9,2013年排名第4,今年排名第2。
    五、三点建议
    一是把创建美丽乡村放在战略位置来抓。城乡一体化思想在上个世纪就形成了,但在运行中城市化处于优先地位,农村被边缘化,城市欧洲和农村非洲就反映了城乡的现状。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题中之义,不可偏废。当前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补上这块短板,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二是富和美一起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作重点一直都是让农民脱贫致富,时至今日农民的愿望不单纯是要富起来,而且是要富而美,享有城市一样的生活质量,这是当前的人心所向。我们应尊重农民的愿望,顺势而为,把美丽乡村的创建真正做成民心工程。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引领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总结蓬莱市的经验,他们就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倒逼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蓬莱市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