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李慧君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暨书法作品展在黔开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2014年11月10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在贵阳美术馆举办了馆员“李慧君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暨书法作品展”。也是省文史馆“一个人与一片土地”乡土写作及艺术创作主题文化系列活动之一。
应邀参加书法艺术研讨会暨作品展的专家有: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郭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王世征;中央文史馆馆员、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书画艺术理论家姜澄清;贵州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朴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主席,第五届名誉主席戴明贤;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名誉主席黄济云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部分馆员、特聘研究员,省台联、省侨联、黄埔同学会、省书协、省老年大学、黔南州、都匀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领导也出席了活动。
展览开幕式在上午九点举行,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顾久致词,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副馆长王德玉主持开幕式,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杨玉和介绍李慧君先生情况,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郭瑞先生和李慧君先生在开展仪式上作了讲话。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此次展出作品共120余幅(200余件),是李慧君先生几十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笔耕不缀的成果,有对联、多条屏、中堂、拓片、扇面各种规格,都是先生的满意之作,艺术水平极高。
上午10点举行的李慧君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上,省内外专家都对李慧君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出了高度评价。郭瑞先生说:“李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界当之无愧地巨擘,她的书法之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王世征先生说:“李先生‘书兼三气’(即金石气、书卷气、闺阁气);加上志气、情性、才性凝结在艺术形象当中,形成了女性书家特有的美。”顾朴光先生说:“李慧君先生的书法艺术融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于一体,根柢扎实,路子纯正,内涵深厚,风格鲜明,堪称当今贵州书坛乃至中国书坛的一朵奇葩。她的汉画像石拓片,题材广泛,绘刻精良,多为汉画像石的代表作,根据每幅作品的内容,选择与之契合的文字和书体,题写在画面之上。同姚华的颖拓艺术相较,二者在艺术形式、创作方法上颇多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类比,但他们都力图把书法和绘画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这种不愿墨守成规、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时间虽隔了近一个世纪,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姚华在天之灵若有知,当引李慧君先生为知己。”黄济云先生说:“李慧君先生的篆书写得很朴实而不浮华,孙过庭说得好‘古质而今妍’即是说古人之书全是功夫的表露,所以经得反复久看。李老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水平,其难能可贵精神在于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并且爱好大自然,融汇贵州山水之灵气。她的大篆、隶书均有古奥的质地,不油光水滑,亦不故弄曲折顿挫,信笔书写、流畅自然”。沈志明说:“李慧君先生身上具备了一个书法大家高尚的心性涵养、优良的品德,对其表示非常地崇敬,随着时间长河,李先生将成为贵州不能忘记的人。”靖晓莉说:“李先生是一位坚毅、无私、真诚的女性,一直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影响身边的人,研读古籍形成了现在古今通融的艺术。”王振中先生说:“我们当以李慧君先生为省宝、国宝,省文史馆做了如此好事,应当将此次研讨会内容整理成册,供后人学习、研读。”顾久在总结中说到:“贵州这些艺术界活生生的人,一个人一个才艺一起来支撑起贵州的文化精神,支撑起传统文化精神,但怎么样往全国去推,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做一套自己的、有自己文化精神的、有自己历史传统的东西,推广出去,这样来教育后人。”此次研讨会探讨了李慧君先生书法艺术成就,为中华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探索寻路。
李慧君先生已82岁高龄,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基层教学工作30年,从事书画艺术教育历时60年,孜孜不倦地专研书艺,临习古人碑帖,精读古籍文献,逐步形成个人书风。所书汉篆厚重雄奇,如崖间古藤苍雅遒劲;隶书亦透金石韵趣,富于质感;篆刻也多以金文入印,稚拙淳古,可谓德艺双馨。贵州正是有了像李慧君先生默默为艺术而奉献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