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文史馆员、伦理学家与社区居民共话“人情负担”
(通讯员 彭新卫)送走了中秋节,告别了升学宴,又将迎来国庆节,这个秋天你的“人情费”有多高?9月16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举办的“道德建设大家谈”活动以“人情往来”为主题,邀请文史馆员、伦理学家与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坐在一起共话“人情负担”。
每年秋季,因为几个固定项目的存在——中秋节、教师节、升学季,加上“十一黄金周”的“结婚季”,历来都是国人“人情往来”的旺季。人情往来多,人情负担重,多年来也一直是饱受大家争议的话题,“大家谈人情往来”可谓正当其时。
研讨会上,省直机关公务员、社区居民和农民工代表结合自身感触,就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礼金越来越重、频率越来越快等现象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观点。
水风井社区主任彭淑媛介绍了社区居民的人情消费状况,她指出“人情债”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大负担,社区一万余常住人口中八成以上的居民家庭人情消费“入不敷出”, 尤其是在“五一”、“十一”等“人情消费高峰期”尤为明显。人情消费的范围也在扩大,从机关到事业单位,从大学到幼儿园,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人情无处不在,甚至连幼儿园的小孩也陷入了人情消费的漩涡。目前她已经收到3个国庆期间的结婚请帖。
来自邵阳洞口的在长务工人员代表周英峰表示,在农村,以前的礼尚往来也已经变了味,礼金正在节节攀升,一般都有最低标准,不达标会被人瞧不起,特别是对一些年纪大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的人来说,人情消费不仅成了负担,而且还可能伤害邻里关系和亲戚关系。
也有省直机关干部表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人情风”蔓延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要刹住“人情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也不是某一个阶层能改变的,既要通过制度来消解人情的异化和滥化,也要认识到人情的正面价值。
著名伦理学专家、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唐凯麟教授从儒家“内仁外礼”的思想出发认为礼节与人情不可分,他指出我们既要弘扬中国重礼节、讲人情的传统,同时要抵制礼节人情的商品化、权力化和庸俗化等倾向,恢复礼节人情的本来含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著名教育家王沛清、文史专家陈先枢等馆员分别从人情往来与道德建设、人情与面子、人情与传统文化、名人交往人情观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一致认为“人情往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增进感情,促进社会和谐,使用不当则会增大社会不公,加重百姓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王沛清指出,要把“人情往来”纳入“礼”文化的健康轨道,继续加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的执行力度,加大对干部的官德教育和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引导社会风气,同时对不同人群、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的人情往来,做一个大致的约定,有效遏制“人情风”愈刮愈烈。
文史馆员、伦理学家充分发挥厚德博学的感召力,与普通社区百姓一起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是省文史研究馆贴近群众、创新工作方式的一种探索。“道德建设大家谈——大家谈人情往来”活动,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情交往与物质的关系、人情交往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必然性、道德约束与制度约束在人情交往中所产生的作用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道德建设大家谈”会议现场
水风井社区主任彭淑媛介绍社区居民人情消费情况 理学家、省文史馆员唐凯麟教授发言
外来务公人员代表介绍家乡人情消费状况 著名教育家、省文史馆馆员王沛清发言
(湖南省参事室 彭新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