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吴城访古

信息来源:作者:俞兆鹏、龚国光
发表时间:2010-07-13
字号:/

    

5月中旬,省文史馆一行10人对吴城镇进行了一次文化考察。我们从永修县城出发,来到一座高坡地,这里是三角乡和吴城镇地界的分水岭,从此再往前,便进入著名的鄱阳湖湿地。一条简易的黄泥土路向前延伸着,两侧是鄱阳湖水,由于涨水,前面的一段土路被淹没在水中,只有小型班车可以缓慢通过,我们挤上班车过了这段水路,又搭乘一段轮渡,才踏上吴城的土地。我们询问有关同志,为什么不可以把这黄土路基抬高加宽,铺上水泥路面以便于通行?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湿地保护区绝对不能出现硬化的路基,这是联合国湿地保护条例令行禁止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与吴城镇的接触。
从某种意义上说,盛水时的吴城是一座“岛国”,颇具神秘色彩。四周的鄱阳湖水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与外界接触,舟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刚踏上这块土地,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很大的宣传广告,上书:“全国第一湿地,世界候鸟王国,千年著名古镇,庐山十大风景”。它高度概括了吴城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历史背景,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广告牌中,这也许是不掺假的几句“实话实说”的大实话。吴城镇,位于赣江西支和修水交汇并流入鄱阳湖的入口处。昔日的吴城是个极其繁华的城镇,“九垄十八巷,六坊八码头”,店铺、作坊及行房鳞次栉比,“茶商木客盐贩子,纸栈麻庄堆如山”;仅省内客商所兴建的会馆就多达48座,大码头有8座,每天停泊的大小船只近千艘,可谓“舳舻十里,烟火万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盛的贸易往来,使之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首。由于抗战时期日寇的狂轰滥炸,“文革”的破坏,加之今天现代交通的便捷,这座闻名遐迩的城镇已淹没在岁月的沧桑之中而衰落了。
我们走在街巷之间,寻觅着吴城点点滴滴的历史遗迹,虽然已“破败不堪”了,但它所透露出的信息却是巨大的。湖亭路、秀域路、万寿宫街、豆豉巷、蝉丝巷、宋家巷等,街巷的名称仍然那样具有浓厚的古意。许多房屋虽然进行了改造而具有不少现时的味道,但它们却大多仍保存着当年的两层楼房,以及前店面后作坊楼上住人的建筑样式。尤其值得庆幸的是,吴城镇的地理环境千百年来不仅没有很大的变,而且鄱阳湖的湿地保护也极其良好。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咨询站,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资助均设在这里,展厅中百余种的候鸟标本非常珍贵,完全达到世界标准的等级。这种具有深厚的历史蕴涵和可操作性的巨大潜能,是其优势所在。因此,我们深切感受到,对殘留的古碑、古建、古街、古巷、古道等遗迹进行抢救性保护,是目前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价值就在于为从新打造吴城古镇的辉煌提供坚实的原始形态的物质基础。
吉安会馆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得到妥善处理,目前仅留下大门牌坊和古戏台,而戏台与正殿前的宽大庭院、两侧的走马楼、楼下的廊庑、议事房及后堂等建筑却荡然无存。好在这里的大片废墟属保护范围,为续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地处豆豉巷的古街依稀犹存,麻条石的巷道路面保存完好,巷道中较长的一排木构瓦房歪歪斜斜但却原汁原味,深巷延伸处仍有居民居住。而巷道的中段就是万寿宫的遗址所在地,据章文焕老先生史料记载:吴城镇万寿宫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正殿奉许真君像,旁有十二真人神龛,殿后为玉皇阁,殿右为谌母殿,殿左为观音堂,堂下有清心精舍,堂后则有三元佛祖。殿外牌坊,东为天花宫、大王庙;西有白马庙、五显庙等。“自是气象矞皇,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意思是说,吴城万寿宫可以和祖庭西山玉隆万寿宫,南昌城内铁柱万寿宫,三宫对埒,不相上下,它的格局、气派与辉煌也就可想而知了。遗址中的断壁残垣、柱础瓦砾、砖块铭刻依然是那样鲜明地静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好象在默诉着当年吴城的繁盛和川流不息的人们前来朝拜的景况。我们伫立在这片空旷的废墟上,似乎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息的存在。我们认为,重建吴城镇豆豉巷古街和万寿宫对于打造吴城镇世界级的的湿地保护和国家级的旅游胜地是极为有利的。这应是一项投资少,回报大的仿古工程,建成后并不亚于四川成都的琴台仿古街和安徽屯溪的老街。
观看了鄱阳湖候鸟标本精品馆,信步来到山坡前的古牌坊,上书“望湖亭”,坡顶一座灰白色的三层亭阁屹立于天地之间,来到亭阁的顶层,湖川山色,尽收眼底。右侧的赣江西支浩浩荡荡;左面的修水依吴城地势绕远弧形而来,在望湖亭下汇聚,一同奔泻于深邃无垠的鄱阳湖。眼前的景致使我们油然想起文天祥《题吴城山》诗句:“龙行人鬼外,神在天地间。彭蠡石磐出,洞庭商泊还。秋风黄鹄阔,春雨白鸥闲。云际青如粟,河流接海山。”把吴城山川的地理风貌及通商的繁忙描绘得淋漓尽致,文天祥无疑曾在此登高望远,近八百余年的悠悠岁月依然如故,实在令人感慨万端。
伫足这里,我们又仿佛看见古时木竹放排的繁忙景象,顺流而下的各路俱在此休整。为了应付未来更艰险的路程,木排将要拆散重扎,先做好大排底,再经过捞排、倒梁、拉排等过程,最后扎成高可达20几层的深水大排,以便入湖和出湖后在长江中能安全行驶。于是,在超强体力劳作中产生了著名的吴城鄱阳湖排工号子。扎排时,要倒横梁以便把木排扎紧,唱《捞排号子》和《倒梁号子》;将一片片木排拉叠一起合成大排,唱《拉排号子》;拖锚时唱《串锚号子》;木排逆风或搁浅,须装绞车利用人力转动前进,唱《推车号子》;拉排行驶之前唱《收缆号子》,一唱众和,震天动地,气势磅礴。每当连片的大排行进在鄱阳湖浩瀚的风浪之中,排工号子此起彼落,漫无边际,蔚为壮观。今天这里异常静寂悠闲,这幅《望湖亭静悠图》,正是时代飞速发展沧桑变化的一个缩影。
话又回到寻访万寿宫遗迹的一幕。省文史研究馆特约书画家、镌刻家万建华先生在乱石中,找到一块完整的刻有“万寿宫”字样的古铭砖,他准备将它带回去,并想在铭砖的一侧镌刻“吴城访古”四字的印章,这个想法让大家拍手叫好,颇为兴奋,有的就提议:何不就用这枚印章的四个字,写篇小文,也算是我们此次文化考察的一个纪念。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