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实施“沈阳市历史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100多年前的沈阳什么样? 100多年前的沈阳百姓如何生活?日前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陪都纪略》、《沈阳百咏》、《陪京杂述》三本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生动鲜活的描绘。由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邀请辽沈文史专家整理校注的 “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一辑)包括清代文人刘世英编撰的《陪都纪略》和清末 沈阳名士缪润绂所著的《沈阳百咏》、《陪京杂述》。据丛书主编徐光荣介绍,这三本书一直只在学术界聊有所闻,世上流传甚少,此次再版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陪都纪略》和《陪京杂述》自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和光绪四年(1878年)刊布以来,从未被校订再刊,此次是两本书130余年来首次再版。
《陪都纪略》只找到了没有封皮的孤本
2008年,当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启动沈阳市历史文化典籍整理工程时,遍寻已刊印130余年的《陪都纪略》而不得,最后只在省图书馆觅得一本,当时这本孤本已经没有封皮,图书馆视若珍宝,只肯外借复印本。直到听说要重新校注出版此书,才在省图老馆长的帮助下,以原件复印,此次出版的校注本即以辽宁省图书馆所藏清同治十二年的刻本为底本。
《陪都纪略》分18门,上下卷,共辑500余名目,包括了沈阳古迹名胜、山川物产、民风土俗、服饰日用、诸般技艺等。而让人感叹的是,为130年前的沈阳留影的人,并不是沈阳人,而是客居沈阳的北京(燕人)刘世英,他为沈阳填补了一项只有通志,但没有记载风物掌故书籍的空白。由于初版刊刻仓促,如作者自称“刊刻匆忙,非一人刀笔”致字体讹误较多。此次由王绵厚和齐守成两位先生查阅大量资料尽瘁力辨,费尽一年多的心力,才得以与读者见面。
《沈阳百咏》
100首竹枝词绘出鲜活老沈阳
在出版的三部历史典籍中,最为鲜活奇特的就是《沈阳百咏》。这是清末沈阳文化名人缪润绂以100首通俗生动的竹枝词记录老沈阳民俗风物的著作。用竹枝词体现民俗风物的例子古已有之。唐代诗人刘禹锡谪官夔州时,曾仿当地民歌作《竹枝词》数首,其序云:“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首,俾善歌者之。
”缪润绂采用七绝诗体,记录下清末沈阳掌故、风俗、起居、饮食、服饰、婚丧、信仰等内容也是效仿古人。而最为难能可贵的却是作者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他多方寻访,细致考证,自称“其耳目所未经者,不敢与为附会”。正因为此,这部著作才创作得生动亲切,许多事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加之语言通俗易懂,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故问世后,一直被广泛转抄传诵。
130多年间,除了初刻于清光绪四年的初版本,1922年作者又出版了重订本,由于传播甚广,屡刊屡罄,沈阳的地方文献及各种著述也广为引用,今人著作引用更是不胜枚举。
《陪京杂述》
被冷落130多年的“拾遗补阙”之作
与《沈阳百咏》备受关注和广泛传播不同,同样是缪润绂所作的《陪京杂述》却经历了百余年的冷落。
《陪京杂述》可以说是《沈阳百咏》的姊妹篇,书中所录的“古迹、盛典、官治、名翰、联语、胜境、廛市、杂艺、庶物、旧闻”等十类内容很多都与《沈阳百咏》相互印证,但这部书却自清光绪四年的初刻本刊印后,就再未修改刻印,目前也已成为有失传之虑的孤本。这次刊行面世的校注本即是采用孤本作为整理底本。而其最大价值却是在它的“拾遗补阙”作用,因为《陪京杂述》所记的很多内容是其他书目没有记载的,是对
《盛京通志》等地方志书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据丛书主编徐光荣先生介绍,《陪都纪略》、《沈阳百咏》和《陪京杂述》作为“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的第一辑,只是一个文化工程的开始,“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将在5年左右的时间校注整理有关沈阳历史沿革、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各类人物、文化著述、民俗风物等方面的珍稀典籍。而此次整理校注三本典籍的袁闾琨、吴学贤、王绵厚、齐守成、孙丕任、徐光荣等几位老先生年长者已近耄耋之年,他们为校注一本典籍都要翻阅不下百余种书籍材料。在徐光荣家,他指给我看书架上的那些为了辨析一个小问题而买下的几十种书籍,我却看到了几位老先生为保留一个城市文脉所付出的全部艰辛与努力。一座城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一座城里的人也应该了解自己的城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