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推进城市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全过程综合管理的建议   

    提要: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北京市生活 垃圾管理面临着产量大、设施缺、管理难等诸多难题,然而机遇与挑战同在。建议逐步建设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社会化全过程综合管理系统,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协调机构,组织居民社区和废品集散地的“五化”技术和管理集成示范工程。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有能力解决好生活垃圾问题。

    北京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清洁、收运和处理,而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各因素相糅合的复杂性问题,其管理的难度之大已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面临挑战有:

㈠生活垃圾产量大、设施缺。2007年全市日产生活垃圾1.7万吨,23座垃圾处理设施虽具有1万吨/日的处理能力,但由于部分填埋场近年内即将封场、新场选址非常困难,因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仍然缺乏,多种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水平有待提高。
㈡生活垃圾管理难、体制条块分割。政府、企业、居民、社会团体多方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体系以协调和规范各参与方的行为。
㈢需加强社区对餐厨和有害垃圾的分类管理。全市已有1700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小区开展了垃圾源头分类收集,但餐厨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管理难度很大,也给后续处理造成了很大麻烦。
㈣垃圾拾荒大军凸显出社会安定和环境污染问题。“静脉产业”有待规范化和标准化。“拾荒大军”中流动人口占90%以上,绝大多数人无医疗和社会保障,治安、卫生、污染、超生问题突出。但是“垃圾村”是城市废物资源化链条的重要环节,既不能一味“严打”,也不能疏于管理。
㈤生活垃圾相关的负面新闻过多。市民对填埋场、焚烧厂等垃圾处理有严重的偏见和误区。

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存在着机遇

㈠北京市具有发展“静脉产业”的基础。城郊结合部现有7个大型废品集散地(八家村、东小口、旧宫、大兴、新发地、石景山北、八里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集散地-中转地-再生地”物流链,废品再生产业链延伸到河北霸县、文安、保定、定州、邯郸等地。
㈡社区生活垃圾管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㈢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生活垃圾管理的热情高涨。

三、实现北京生活垃圾科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㈠在北京市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社会化的“五化”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五化”系统目标应贯穿至生活垃圾管理的“产生源-收集转运-回收再生-处理处置”全过程。“五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全过程多环节发掘生活垃圾减量化潜力。
2.以居民社区为重点促进生活垃圾再生利用。
3.加大垃圾无害化基础设施投入以拉动内需,提高无害化水平、保障市民健康。
4.以“静脉产业”带动生活垃圾管理可持续发展,对废旧物资回收再生产业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示范。
5.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活垃圾事业的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公众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生活垃圾管理事业。
㈡近期生活垃圾“五化”管理的重点:
⒈由市政府牵头建立涉及建设、城管、环保、园林、商务、科协、科研、文明办以及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⒉选择不同类型居民社区组织生活垃圾“五化”体系的典型示范研究,包括生活垃圾集成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等;
⒊选择典型废品集散地“垃圾村”进行“五化”系统管理规划和示范工程研究,包括城市形态、交易场所、交通疏导、社会保障、污染控制、医疗卫生设施等。
⒋组织与垃圾“五化”体系相关的软硬技术开发,包括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垃圾处理场(厂)选址优化研究、各环节集成技术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如生活垃圾分类优选技术、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制等。
⒌开展大规模、普及型、持续性、系统性的正面宣传,与市民进行沟通。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