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现代书画家常用印章.潘立纲集印选》三人谈
编者按:潘立纲,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1944年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资深文化记者、美术编辑,以无党派人士当选第十届合肥市政协委员,曾获北京国际书画大赛书法金奖、全国职工书法展一等奖、北京世界华人艺术展银奖,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称号 。
2008年11月6日,在安徽稻香楼宾馆出席“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暨全国政府参事高层论坛”的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右二),安徽省长王三运(左三)和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左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左一)在安徽省政府参事室主任邱江辉(右一)、副主任王泽平(右三)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参观安徽省文史馆55周年成果展中的《潘立纲集印选》长卷。
2008年7月22日,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在省政府会议室举办《现代书画家常用印章.潘立纲集印选》捐赠仪式,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省文史研究馆、省博物馆、省图书馆、赖少其艺术馆、赵朴初故居纪念馆七家单位接受捐赠。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安徽省政府秘书长方宁出席仪式,省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邱江辉主持捐赠仪式。
《现代书画家常用印章.潘立纲集印选》是潘立纲先生历时数十年,从20多个省市、200多位著名篆刻家、书画家的常用印章中,精心遴选十九、二十世纪99位名家1400多方印章,以印主出生年月为序,用宣纸原大付梓,以精工装裱而成,高36厘米、长33米,既可供世人研究、鉴赏和临摹,又是研究篆刻文化的重要史料。
潘立纲撰写的《前言》,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撰写的《序》,历史学博士、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翁飞撰写的《跋》,以及《名录》介绍了《现代书画家常用印章.潘立纲集印选》的有关情况,对其鉴赏、研究有一定的帮助。特刊载,以飨读者。
前言
潘立纲
我十多年前写了篇《集印琐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用后,有幸被多家报刊转载。二OO四年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和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盛赞其为“出色、富有诗意”两条新闻改写后,美术报和名家杂志等报刊相继发表。拙稿中讲了一个史实:“元王冕以花乳石刻印,使印章除了作为权力象征和凭信工具外,还为篆刻艺术的形成带来了生机,明代文彭开启了篆刻艺术的大门,从此,印章有了更为广泛的作用,书画用印便是其中一项。”篆刻艺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凝聚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精神。而篆刻也因之涌现出百花齐放、各逞其雄的艺术流派。不应忽视的是,安徽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功居马首,作出了重要贡献。
篆刻艺术流派始祖当推文彭、何震,他们以秦章汉印为宗,初创了“皖派”,亦称“文何派”、“徽派”。紧随其后逐渐形成各种流派:先是歙县人程邃创出“歙派”;杭州的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创出“浙派”;随后安徽黟县人黄士陵(字牧甫,别号黟山人)初法丁敬,继学邓石如,后移居广州创出“粤派”;皖派主干人物汪关也是歙县人,后移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形成了“娄东派”;江苏“扬州派”的创始人中也有汪关;歙县人苏宣创立“泗水派”;福建“闽派”、“莆田派”系皖人邓石如所创……由此可看出明清篆刻艺术流派都直接或间接与皖派有着密切的缘承关系。特别是被书篆界誉为“国朝第一”、“清代第一人”的皖人邓石如,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学风深深影响着清、近代篆刻名家高手,也同样深深影响着现代印坛各派。
一九九○年前后三年,我业余致力于收藏书画篆刻家印谱时,基本是沿着上述历史轨迹展开。二十一世纪的这份集印选,就是从上世纪所收藏的二百多人印谱中遴选出九十九件,印主来自十九、二十两个世纪,分布遍及大江南北近二十个省市,其中因书画篆刻艺术造诣颇深、影响较大而被各省省长聘为文史馆员的就占三分之一以上。所选印主除少数几人外,都翻箱倒柜挑拣出名料名家名章,亲自布局、亲手钤盖、亲笔题签,印谱中不乏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来楚生、方去疾、陈巨来、韩天衡等国师大手笔之作;还有,九十九位印主中故世者竟有四十七人之多,与安徽直接有缘有情的又超过三分之二,这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印谱,不管从那方面说都当是一份值得更多一些人学习、欣赏、研究的艺术品。
怎么能变独享独乐为共享共乐呢?十多年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之初突然半瘫又渐康复之后,我老想着这个问题而无结果。二○○八年一月二十七日,北京召开了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到会号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以人为本,贴近群众,不断创新出版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努力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扩大中华文化影响,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做出新贡献。受这一春风般的号召之感染,我与多年为拓展国粹宣纸功能努力奔波的孙迪先生不期而遇又不谋而合,我们以“专、精、特、新”为指针,选出印谱,除本人用印放最后外,均以印主出生年月先后为序,同龄人逝者为先,为每位印主写出生平小传和艺术简介;按原印谱式样尺寸通过高新技术扫描制版,用千年寿纸安徽宣纸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宣纸胶印印刷技术,再以传统工艺装裱,既保存了原印谱题签、印作的神采风韵,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装帧风貌。这又当是一件值得把玩、借鉴、庋藏的艺术品。在当前出版物攀比大、厚、多、洋时,印坛浮躁逐名、急功近利之风相当严重之日,我们奉上这一原大尺寸、原汁原味的印选长卷,九十多位著名书画篆刻家的出自近千名印人之手的一千四百余方不同材质、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印谱长卷,是否符合大胆创新求突破的精神?能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得分多少且留待专家和读者评定。
不管能不能及格,我和孙迪等朋友是尽力了。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历史学博士、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翁飞于同一天欣然为之题跋,我们甚为感激,并藉此机会再次鸣谢助我集印而辗转相托的朋友。由于能力有限,所收藏印谱大半未能面世,更遗漏了不少大家的印谱,这只有遗憾了。再者,当年搜集印谱时,既未受命评点,也未承诺付印,如今以长卷形式付梓并捐赠给中央和部分省市文、博、图、纪等堂馆,超出了十多年前的信诺,自然更不敢说长道短了,这对读者或许是一大缺失,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玩赏、研究的空间。总之,疏漏不当之处,敬祈博雅方家和读者朋友见谅。(作者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序
臧世凯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采用印章形式的一门表现艺术。方寸之间,集篆法、刀法、章法于一体,融线条美、布局美、质感美为一炉,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妙。印章艺术源远流长,发轫于殷商,形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秦汉,迄今有三千多年历史。至明代中叶,印章艺术由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书画艺术的附属而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明中叶至清初,以文彭、何震、程邃等为代表,皖派(亦称徽派、文何派)独领印坛风骚。清乾(隆)嘉(庆)间,浙派篆刻缘承皖派而兴起。自此,中国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万紫千红,流派纷呈。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繁荣。篆刻队伍不断壮大,创作和展评活动日趋活跃,印社组织迅速发展,印学研究逐步深入。篆刻艺术不仅为国人喜爱,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几年前,肖形章“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从海内外近两千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二○○八北京奥运会徽标,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篆刻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瑰宝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孕育了印坛众多名家大家,亟需加以搜集、整理和研究。《现代书画家常用印章.潘立纲集印选》遴选了十九、二十世纪九十多位著名书画家一千四百多方常用章,出自约千名印家之手。以印主出生年月为序,以宣纸原大付梓,以精工装裱而成,逾三十米长卷蔚为大观。游目观赏,内容包罗万象,风格奇姿异彩,取材广泛,布局佳妙,刀法传神。或态形自然,天真烂漫;或大巧若拙,归真返璞;或疏淡秀整,意境清新;或丰腴浑厚,端庄典雅;或起伏顿挫,苍劲老辣;或法于封泥,古拙遒劲;或阴阳有致,婀娜精熟……观之,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而且让人由衷慨叹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潘立纲同志是一位潜心耕耘、淡泊名利的老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较有造诣的书艺和治印方家,还是一位文化公益活动的热心人。退休后,他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他非常珍惜这一荣誉,更视为一种责任,不顾病弱之体,想方设法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些事情。现在,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名家印谱整理选编出来,制成长卷,将无偿捐赠给国家和部分省市文史馆、博物馆、图书馆、名人纪念馆,为汇集篆刻精品、普及篆刻艺术、推动篆刻研究做了一件好事。我感佩潘立纲同志的精神和善举,遵嘱草就此文以为祝贺。(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跋
翁
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印谱,就是这绚丽多姿的文化瑰宝丛中的一朵奇葩。印即玺印、印章,谱即图谱,顾名思义,印谱就是将书法篆刻家治印的作品收集汇印成册,供人研究、鉴赏和临摹。它的编集始于宋代,最早的一部是宋徽宗崇宁、大观(1107~1110)年间杨克一集的《集古印格》,此外还有宋徽宗“御撰”的《宣和印谱》、以及《复斋印谱》(王厚之集)、《印古式》(颜叔夏集)、《集古印谱》(姜夔集)等,在王俅《啸堂集古录》的古器物部也收有古代玺印。这些印谱久已失传。宋代印谱的出现,与北宋时期古代文物大量出土、金石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到了元代,吾丘衍集有《古印》二册,分为官印和私印。赵孟頫、钱选、王顺之、杨遵道等也集有古印谱,但都已失传。现能见到最早的印章印谱,是明代顾从德于隆庆年间(1567~1572)所集的《集古印谱》,内容包括自藏及他人所藏的古代印章,开创了以原印钤盖拓谱的先河。该印谱后又再次增补,并且在题列编排、用笺规格、译文考证等方面都极其细致,为以后的印谱形制奠定了基础。
就篆刻本身的源流来看,由于汉字作为世界唯一的方块字,其独特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使得书法篆刻艺术几乎与汉字的起源相同步。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甲骨文。而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意思即在玉石上雕琢;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广泛采用玉石、金、牙、角等用料,字体以篆书为主;而到了唐、宋、元时期,由于楷书取代了篆书,官印和私印分途,篆刻艺术日益衰微,直到元末方出现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明清以降,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其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最主要的开创者是文征明之子文彭以及徽派篆刻鼻祖何震,文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灯光石”冻石可做治印材料,经他倡导,石材被广泛应用。何震师事文彭而又特立独异,取法秦汉,精研六书,一改文彭典雅秀润之品味,易以苍劲雄健之格调。其后相继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直至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等篆刻大家,从而使篆刻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它将汉字特有的形神兼备、飘逸俊秀的风骨之美、品格之魅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说:治印,是走向“艺术的大境界”;前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先生也著书立说:《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因为在“以石言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可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涌现出“盛世兴收藏”的热潮,印谱收集也在此列。集印成谱,既是对篆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有志者和有心人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但古印谱难求,新印家难访,已成为一个难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潘立纲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克难题的有志者和有心人。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孜孜不倦,利用担任美术编辑和文化记者时所结下的缘分,业余悉心征集到二百多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著名书画家的书画常用印章。现精心遴选出九十九人一千四百余方,在雪鸿斋主人孙迪先生的帮助下,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宣纸胶印印刷工艺,印制装裱成三十多米长的宣纸印谱长卷。一卷在手,精彩纷呈,其中不乏蜚声海内外的大家、名家之作,流派不同,风格各异,真可以称得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既可作收藏之珍品,又可作馈赠之佳礼,亦可作学习研究之范本。鉴赏把玩之余,更可以体会到我国的书法篆刻艺术也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它方面一样,传承有自,后继有人。同时,我们也要对潘立纲先生慨然以传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变私家收藏之“独享独乐”为让大众共同欣赏之“共享共乐”的高尚而美好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作者为历史学博士、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代书画家常用印章潘立纲集印选33米长卷局部
名 录
(以诞生年月先后为序,括号内数字为印章数)
于右任(14)
弘 一(14)
萧龙士(10)
朱屺瞻(19)
刘海粟(13)
林散之(12)
石克士(10)
沙孟海(13)
吴进贤(12)
舒 同(13)
沈觐寿(14)
赵朴初(14)
李可染(14)
李善静(15)
吴作人(13)
张恺帆(9
)
王 端(15)
王石城(36)
陆俨少(15)
杨建侯(29)
谢稚柳(13)
瓦 翁(9
)
吴青霞(8)
黄叶村(13)
蒋孝游(23)
郑乃珖(9 )
葛介屏(9 )
关山月(14)
陈大羽(9
)
王耀亭(9 )
夏明远(13)
金琴鹤(10)
司徒越(15)
龚 望(9
)
周而复(12)
赖少其(13)
黎光祖(25)
蒋风白(15)
周哲文(12)
卢 是(14)
郭鸿勋(53)
谭 勇(22)
张文俊(13)
穆孝天(12)
宋亦英(16)
陆 石(17)
高 照(15)
刘夜烽(14)
孙其峰(13)
高式熊(9
)
郑 锐(9 )
郑 震(13)
杜宏本(14)
黄 胄(16)
朱白亭(10)
李百忍(21)
刘子善(8
)
周觉钧(10)
忻可权(16)
张建中(12)
刁远鹏(10)
苏 平(17)
裴家同(10)
李传周(10)
郭公达(12)
萧 煦(12)
于太昌(8
)
陶天月(18)
郑伊农(9
)
吴长东(16)
韩美林(16)
萧玉磊(11)
胡寄樵(10)
钟明善(13)
杜应强(19)
张 翰(9
)
王少石(12)
王守志(10)
朱松发(16)
张 森(9 )
荆 涛(11)
唐根生(10)
萧承震(9
)
范有信(15)
王 涛(22)
刘 云(25)
王家琰(10)
张国瑞(19)
葛庆友(16)
张乃田(17)
韦君琳(18)
耿立军(9
)
米南阳(31)
许云瑞(9 )
徐培晨(12)
杜雪松(12)
颜 泉(11)
林阳发(9
)
潘立纲(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