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文史馆员李夜冰的艺术世界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李夜冰是“中西合璧”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开拓精神的中国画著名画家。他在中、西绘画的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在2008年的中秋节之夜,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以30分钟的时间“品味他的艺术佳作,话说他的艺术生涯”,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之后不久,他又被邀请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杏林山庄”泼墨作画,《美在和谐》等两幅作品被国务院“永久收藏”。联系到两年前时,他的画作《愿和平之花遍全球》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并收藏,以及《胜景银装》画作以“时代精品”辑录入《中南海紫光阁藏画》大型画册的桩桩件件,都是李夜冰艺术创作成果的突出展现。    

    年届77岁的李夜冰,走过了60余年的艺术历程。他把这个“历程”归纳为“战斗美术”、“民间美术”、“学院美术”三个阶段。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在对油画、版画、年画、工艺美术、舞台美术等领域的研究、实践和对中西艺术的深入思考后,最终选择了中西融合之路,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他说:“中国画历来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作品才能有生机和新鲜感。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要用作品说话,一个画家一辈子不能只说古人的话,也不能常说别人的话。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一幅绘画作品,要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绘画语言,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包容的胸怀吸取外来艺术和姊妹艺术之长,经过消化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李夜冰的绘画艺术突出呈现了这样三个特点:那就是吸取外来艺术不失中国精神,继承传统要有时代特点,表现自然重于精神的提炼。这样的艺术自然得到了专家及广大观者的认可。    

    “把抽象和意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东西方两种文化非常自然的衔接起来,是李夜冰绘画作品最强烈的特征。他在实现这种嫁接或者这种融合的过程中,又没有失去中国画最突出的气韵。这些特征都是极其可贵的。”美术评论家汉风先生如是说。
    “世界上所有先进的东西,李夜冰都能容纳,都能吸收。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是具有他个人的基本特质,中国人的气质。这就是兼容并蓄,洋为中用。他的作品可概括为三句话,世界观念,中国精神,时代特点。”著名画家陆沉教授这样讲。
    美术评论家李维世教授则说:“一般的画家画画,有这么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古人为师,向老师,向古代的大画家学习,是属于学生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造化为师,就是向客观对象、描绘的对象学习,可称为画家阶段。我觉得李夜冰现在已进入到了以心为师的阶段,到了第三个层次,更高的层次了。”
    “以心为师”之说,古人曾有论述。明初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人郑燮在画竹时亦说:“胸中之竹已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亦非胸中之竹”。据此而论,“以心为师”确是进入到了绘画艺术的“妙境”。李夜冰已跨入了这个妙境,他笔下的色彩便自然而然地脱离了纯自然色彩的描摹,成为了自己“胸中意气之抒发”。可以说,在他的一件件作品中,我们都可以触摸到作者心脏及脉搏的跳动。   

    综观李夜冰的绘画作品,人物、山水、花鸟,形式丰富,题材广泛。到后来为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他将他的绘画题材逐步集中到三个方面:一个是以荷花为主的花鸟题材;一个是以民居为主的山水题材;再一个就是异国风光题材。
    画荷,是李夜冰写意花鸟画的强项。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到“留的残荷听雨声”,无一不在他的画作中得到展现。他的荷,满构图、深层次、别有洞天、不落尘泥。综合了水墨、水彩、水粉、油画、装饰画的笔韵,在融合中西艺术精华上独具匠心。他大胆运用了西方绘画的块面、构成、变型等手法,大写意、大气象,给人以新鲜、亲切、神奇的感觉。《夕阳映辉》、《明月清风》、《秋姿韵绝塘也丰》、《池塘秋雨后》、《荷之歌》等,都体现了这类画作的特色。    

    李夜冰另一类题材的绘画作品是民居。民居,又称老房子。在山西,厚厚的黄土层积淀了人类久远的文明,留下了大片的古巷老宅,尤其是晋中一带。李夜冰说:“这些老房子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性格、文化的精神和美好的记忆,它是物质和精神都非常具体的文化遗产。”他要用自己的笔将这些遗产永久地留存到自己的画作中,永久地留驻到人们的心田中。他画了多少老房子,已经难以数计,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古色寻梦》、《红灯的倾诉》、《幽宅缀玉》、《闭户话来年》、《古城飞雪》等均属于其中的精品。在他笔下的老房子,绝不仅仅是对眼前景物的简单描述,他特别留意发掘意象之美。他把最强烈的感受加以强化与外化,经过势与质、藏与露、虚与实、动与静的构筑取舍,便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幅幅民居艺术珍品。
    文明无界,行者无疆。李夜冰时常说:“艺术在内在精神的追求上没有中西之分,求其共性,是我不懈的追求。”遵循着这个艺术理念,近年来,他带着“如何吸取外来艺术精华,丰富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课题,风雨兼程,晓行夜宿,走遍了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主要国家的80多个重点城市,身感心受,实地进行艺术考察。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夜纽约》、《墨尔本公园里的库克船长小屋》、《雨中巴黎》、《曼谷大皇宫》、《大阪遇雨》等100余幅反映异国风情的绘画作品。这一幅幅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画作,不仅记录着他壮行异国的雄健足迹,也诠释了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深深思考。    

    李夜冰一生坚韧执着,坦荡磊落,心境淡泊,胸次旷达,生活简朴,不尚虚华。如今,他身居李唐北都古城并州一个普通的居民区里,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艺术市场如火如荼,这些对他都如同身外之物。他始终“静静走在喧嚣中”,不断地进行着人生的思考和艺术的创造。
    为了进行艺术探索,李夜冰不惜体力,不惜精力,一边作画,一边著文。他文思如涌,文如其人。虽已高龄,艺术家的创造激情仍汩汩而来,老而弥新。他不仅仅是作为著名画家而存在,其精湛的艺术论著和优美的散文小品,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在陈述自己的写作动因时说:“为文,不仅仅是我绘画之余的调剂,更是我艺术实践的醇化与提升。”
    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在画法上提炼、归纳出了《绘画六法》),即“以色代墨见其笔”、“色墨混用求其韵”、“线面结合含其骨”、“疏密得当观其势”、“有法无法取其度”、“有笔无笔重其神”。在“以色代墨见其笔”中他讲,要将墨看成色,色看成墨,墨是色的一种,同样都用笔书写。中国画讲究用笔,“笔”就是书写,每笔下去要表现出筋、骨、气、韵、神。笔笔要有力度、精神和内在功力。概言之,就是色、墨同时都要见笔。在“有法无法取其度”中他说,石涛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无法”是无定法而用一切法为最高原则,就是用多种方法表现主题,要适度、要恰到好处,求其画面格调的统一与表现主题内容的统一......凡此种种都是他60年来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长达五千余字的《世界五大洲之行艺术考察散记》中,他对中西方的艺术理念和绘画技巧做出了有益的诠释、鉴赏和深刻的思考、评判,为中西合璧、兼容并蓄进行了丰富的理论铺垫。而散见于各类报刊上的《芬兰的雪》、《威尼斯水城的倒影》、《在墨尔本的土地上》、《在巴西利亚大教堂前看和谐之美》等散文随笔,则显露了他国学底蕴的丰厚敦实和文字功力的婉丽倜傥。这些美奂厚重的文字,在启迪人的同时并能给人以欣悦,在昭示人的同时并能给人以激励。   

    人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有了这数百幅精美画作的奉献,又有了这丰瞻精到艺术理论的建树以及一篇篇美文佳作的展示,一位美术大家的完整形象便端然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这,就是李夜冰先生——清淳耿介,才华横溢,老而弥新!
    这,就是李夜冰先生的艺术奉献——在兼容中开垦出一方新天地!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