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宁夏关于濒危古建筑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自治区政府正伟主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全面展开沿黄城市带建设”。
4月10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青铜峡市启动了“宁夏沿黄城市带(群)发展战略”工程。主要强调“六个一体化”发展战略,即编制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4月25日
,自治区政府确定沿黄城市带施工时间表。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政府参事室积极行动,组织部分参事和宁夏文史研究馆、宁夏住宅和城乡建设厅、银川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相关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宁夏黄河流域城市带(群)的古建筑保护实际情况进行调研。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入玉带、神龙出黑峡。进入宁夏境内,黄河穿越黑山峡、青铜峡两大峡谷,“双龙山石空大佛寺”、“北武当庙寿佛寺”、“南长滩古村”、“板桥道堂”、“马月坡寨子”、“牛首山寺庙群”、“一百零八塔”、“西夏王陵”、“兵沟汉墓群”……一座座穿越岁月依然屹立在黄河两岸的古代建筑群仿佛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玉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传承着古老的文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黄河流经宁夏12个市县,绵延397公里,创造了丰富、独特的黄河文明,也为宁夏赢得了“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盛赞和美誉。
调研中,我们走在沿黄城市群的古街老巷,使我们变得更加深沉和富有激情。深沉源于古代建筑物给予的启迪,激情则是被现代生活的节奏所点燃。沿黄城市带群以其包容万象的气度,给予我们太多的思考。
一、 沿黄城市带(群)古建筑的“濒危”现状
世界上将仅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的,数量稀少并且面临消失风险的历史建筑称为“濒危”的历史建筑遗产。宁夏沿黄城市带(群)的建筑遗产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许多珍贵的甚至在同类建筑中风格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濒临毁塌的危险。有的地方则由于片面重视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已经倒塌、拆除,现存的大部分历史建筑安全质量不佳、有些已经是危房,因此这些特有的历史建筑的整体状况已经可以用“濒危”来描述,而我们的目标是要保护、保存这些濒危古建筑,是把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入人们关注的视野。
(一)中卫南长滩古村,位于黄河南岸,是香山乡的一个行政村,南靠甘肃省靖远县,北、西面紧接甘肃省景泰县。黄河自西南甘肃省靖远县观崖(又称小观音)入宁夏境,穿越黑山峡段前,急流折东到达南长滩。河北岸与甘肃省景泰县翠柳沟村(北长滩)对峙相望,村东附近有长城遗迹。该村被山势环抱,周围群峰耸立、山势险峻,河谷深邃,古色古乡、风景如画、景色迷人,俗称“宁夏黄河第一古村”。该村有秦汉、明清时期遗址,清代建筑保存至今的民居有10余间,其建筑均为土木结构,布局特点均为四合院。由于年久失修已是破烂不堪,有必要加以保护、进行研究。
(二)中宁石空大佛寺开凿于北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的驿站和文化、宗教圣地,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宁夏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到处是集滔滔黄河、漫漫大漠、千年古寺、万里长城四位一体的人文景观,为宁夏独有,国内罕见。同时集佛教、道教、喇嘛教三教合一的寺院,在宁夏属罕见,由于年久失修,急待抢救发掘和保护维修。
(三)马月坡寨子位于吴忠市东郊,柴园村境内,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是当时吴忠知名回族工商实业家——马月坡的私宅。现仅保留一处三合院。走廊所用的云板、横梁、档板、垂拱、斜撑等构件皆为雕花,工艺甚为精湛。但损坏严重,近况令人担忧。
(四)青铜峡历史悠久,远在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沿黄区域分布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百零八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牛首山寺庙群,以及黄河铁桥、石刻等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铜峡沿黄文化遗产呈现具有历史悠久、尺度巨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功能持久、生命力强等鲜明特点。但维护、修缮、规划建设跟不上。
(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古代建筑,保存至今的灵武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镇河塔、高庙、灵武古长城墙、马鞍山甘露寺。镇河塔是灵武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但是存在的问题突出、塔心出水、塔顶裂缝、塔内……。
(六)沿黄城市带人文历史的“文脉”,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银川玉皇阁据清乾隆《银川小志》记载:“极崇焕轩敞,上供真武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巧,充分体现了银川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银川南薰门建筑结构严谨,廊檐彩绘、红墙壁瓦气势宏大,素有“小天安门”之誉。有“南楼秋色”一景。四面开花棂窗,绚丽夺目。在银川诸如此景,可谓繁星点点。但尚有诸多历史古迹均面临着抢救、修缮和维修。
(七)平罗玉皇阁是平罗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由于建筑群长期处于低洼盐碱地带,受盐碱侵蚀严重,基础下陷、墙体酥碱剥落、屋脊漏雨,油漆彩绘大量皴裂脱落、年久失修,消防、避雷等设施陈旧落后,四周仿古营业房存在安全隐患。
(八)平罗田州古塔,俗称“姚伏塔”,始建于西夏时期,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建筑在原“皇祗寺”台基上,整个建筑结构合理、严谨、造型挺拔素雅,门上刻有对联,上联为:“一柱撑天东带黄河献瑞”,下联为:“孤木林拔地西屏兰岳秀争辉”。意语东带黄河西屏兰岳之间是一片瑞气增辉,沃土万倾的江南秀色和田州古塔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古塔所处地下水位高,基础下沉、塔身向西倾斜约10度、塔体多处有2—3公分裂缝、塔内支撑梁柱腐朽严重、底层檐角琉璃瓦荡然无存,致使雨水渗漏直接影响塔基,精美的砖雕也倍受侵蚀,亟待进行维修和保护。
(九)距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约5公里处,有一座北武当庙又名“寿佛寺”位于贺兰山北段的东麓,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筑风格与一体,融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古刹,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北武当庙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的贺兰山麓,依山势而建、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存、布局合理、建造讲究山形水脉布局。寺庙群高低错落、前后有致、庄重威严。它糅合了释、道、儒以及古代的民族文化、音乐,形成了独特但绝无仅有的寺庙文化。可是,各代虽有修缮,均未达到目的。
调研中笔者发现全国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在沿黄两岸都有体现,许多建筑文化、艺术价值非常高。但这些古建筑存世量非常少,且多数“藏”身于深山,由于交通不便,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历史的无情、岁月的消失,这些镶嵌在黄河带上的珍珠损坏殆尽。存世于沿黄城市群的古建筑消亡损坏速度加快。有些地方由于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不管天高地厚,说拆就拆了。辉煌的建筑、历史的遗迹、文化的见证、经常在“发展”的名义下让路。
二、保护沿黄城市带(群)濒危古建筑的建议及对新建景点的认知
古建筑是沿黄城市带(群)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在正确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让那些濒危的古建筑有新生的希望。
(一)为了加强和保护沿黄城市带(群)古建筑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抢救濒危毁灭的历史古建筑,遏制当前无序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流失,组织专家学者调查核实、编号、造册、登记古建筑或古建筑群。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修缮措施。
(二)核查划分沿黄两岸重点保护区域,在保护区域内严禁一切未经批准的新景点建设、填土、造堤、建房等建设活动。
(三)在划定的保护区域内,不得新建景点,对现存的历史古建筑,不得擅自损毁、迁移和拆除。在重点保护区域内停建一切未经批准的建筑物、构筑物等破坏性的建设。
(四)保护抢救濒危古建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调查摸排古建筑数量的基础上,对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急需维修的文物、古建筑优先抢修,通过大家的努力,科学的抢修古建筑,必将取得很好的成效。同时,在抢修的基础上,应及时建立健全古建筑保护机制,以避免重复破坏现象的出现。
(五)散落在沿黄两岸的古建筑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浓缩宁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蕴涵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不可估量。全力抢救濒危古建筑,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并传承黄河文化,也可以进一步丰富沿黄流域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和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在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的文物部门应该本着抓重点、抓濒危的原则,选取沿黄两岸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高和代表性强的古建筑,制定抢救性维修计划,治理周边环境,集中解决古建筑漏雨、积水、霉烂、虫蛀、消防、坍塌等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积极组织编制、实施、申报《国家级沿黄城市带(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确保沿黄城市带(群)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八)古建筑文化是凝固的音乐,是串联在宁夏沿黄城市带(群)上的乐符。这些一组组神秘玲珑的音符传递着宁夏人特有的生活情感、宗法意识、区域风格和艺术造型、营造着宁夏特别浓郁的历史气息、特别丰富的古建筑文化情调、特别地道的乡土韵味。我们有权利享受这些美妙的“乐章”,有责任保护这些“乐章”存在的历史价值。希望政府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热爱自己生存的空间,珍惜文物古迹,以主人翁的态度密切关注文物古迹的命运。通过科学的规划,制定古建筑保护方案。
(九)为了保护古建筑文物古迹,政府应从根治污染源,保护环境入手,整修文物古迹,文物部门有责任尽快调查古建筑数量及古建筑在宁夏境内的分布情况,整理出版《宁夏古建筑分布图集》
(十)下大力气宣传好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大家知道: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只要我们的措施得当、保护意识加强、宣传保护文物的力度加大、我们相信会有很好成效的。
(十一)在建设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的同时,政府应组织成立由历史和建筑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古建筑的修缮或新建项目,都要经过该委员会的评估和审核。
(十二)古建筑的保护是再现历史文化的真实,是一本厚重的人文教科书。古建筑融山水人精气神于一炉,集人文道德于一统,当步入古民居我们会感到“四边都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云树村边合、山人画里居”。这就是“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景象。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指导,组织编制《宁夏古建筑保护条例》十分必要。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摸清宁夏黄河流域范围内古建筑保护情况。当我们亲近这些古建筑,有一种置身世外桃园的超脱,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一种人文个性的释放。在体味古人卜居选址、独具匠心的同时,也感受到古人在简朴安详的生活中得到了共鸣,找到了归宿。三万六千日,东西南北人,宁夏是一块多文化元素汇集的宝地,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是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的产物,是宁夏黄河文化不可多得的一块块“化石”,从其中的每一表征里,我们都能从中找到文化的渊源、习俗的轨迹和历史的归结。现存的古建筑多是明、清遗物,它最能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民俗等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保护,并不断地努力发掘古代遗产,潜心研究,吸取教训,这比多建、新建几个景点意义更为重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宁夏沿黄流域深处涌动着古建筑表现出的多元魅力,更流淌着宁夏沿黄流域人类数千年居住迁移的历史。我们应当在回顾中觉醒,在觉醒中保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念想、留下智慧、留下希望。
调研组成员
马彦新 自治区政府参事 教授级正高
沈伯荣 自治区政府参事 主任医师
张平卿
自治区政府参事 教授级正高
胡迅雷 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陈永中 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
骆永文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参事处处长
李宪亮 自治区文史研究馆业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