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参事、馆员动态
向前贤学习 为时代立传
李夜冰,1931年生,河北井陉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海外联谊会理事、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在英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举办个人画展及进行艺术交流或讲学活动。出版有《李夜冰素描集》《李夜冰国画集》《彩墨五洲——李夜冰世界五大洲中国画作品集》《李夜冰文集》等。
当今画坛,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种现象便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知道,读画、临画是学习传统绘画的很好的方法。然而,如果只临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用程式化、套路化、模仿化的表现方法套用于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就会形成诸多作品千篇一律的现象。邵大箴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尤其是在一片学习黄宾虹的热潮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黄宾虹”“形成了全国性的黄宾虹热肯定是个误区”。要知道,古人的情感非今人的情感,他人的情感非自己的情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景致越来越丰富,有山青水绿的农村景色,也有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今天的我们描绘的画面怎么能与“打着灯笼走黑路”的古人所作的作品一样呢?
《荷国梦境》 李夜冰作
还有个别画家醉心于画几片竹叶、几笔兰草、一个草亭俩酒盅,以创作所谓的“文人画”自居,标榜“隐士”精神,认为“人间烟火气”越少越好。艺术是提倡百花齐放的。画家画什么,有他们的自由,我无意指责;但从宏观上讲,特别是在职的专业画家,是否应该弘扬真、善、美,肩负起传递正能量的责任?
对于“吸收西方绘画之长为我所用”,近十几年来一直有不同意见,比如“中国画是白描,西画是素描”“以线造型的中国画是完美的、封闭的、不可被其他形式代替的”“多一笔色彩,少一分中国画”“中西方文化是两个文化源,其源流和学流各成体系,各有走向,重在继承,不在创新”等等。鲁迅先生在评价陶元庆展览时,推许其画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的绘画”。美术史论家滕固先生在自己的美术史论中谈道:“历史上最光荣的时代,就是混交时代,……互相作微妙的结合,而调和之后,生出异样的光辉。”老舍先生在论画时说:“画中有新的血脉,前无古人。”他主张用新的方法来展开更多的诗的境界,而这“新的方法”便是中西结合。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现代的”中国画艺。华君武先生也曾说:“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
我认为,引进西方的素描、构成、色彩等技法,对中国画的发展不能说没有好处。如蒋兆和、黄胄等著名画家,如果没有扎实的素描写生基础,是不会有备受瞩目的成就的。他们作品中那属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以及笔墨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并没有因为借鉴了西画的素描方式而被削弱,反而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
因此,西画之养分,中国画家可以吸收,关键在于如何在中国画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当然,艺术的流派和风格是多样化的。中国画发展的趋向有两大类:一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一类是融汇中西。我认为,形式多样化对中国画的发展是有益而无害的。
《甜梦》 李夜冰作
在虚心向前辈学习的基础上为时代立传,是今天的我们需要做的。在这方面,前贤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有的带病作画、风雨中写生;有的长途跋涉万里之遥,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扎根于人民之中。他们从没有敲锣打鼓地宣传造势,却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如石鲁的《转战陕北》,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黄胄的《巡逻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钱松喦的《红岩》,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我们不能忘记这批艺术家为祖国和人民留下的具有特定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
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笔墨与时俱进,这是画家的使命。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吸纳和融汇多种艺术形式之长,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才能更好地反映我们今天这个光辉灿烂的时代。我们要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