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参事、馆员动态
将人文融入绘画核心
李夜冰馆员作画
《花岛情》李夜冰作
与李夜冰老师聊天,他总是不停地提醒,不要单纯去赞美一幅画表面的美,而要看它有没有表现出一种文化精神——有专家评价,李夜冰的彩墨画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看上去青春活力,朝气蓬勃。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评论:李夜冰的画,写生是基础,真情实感是前提,他没有传统的某一部分中国画太程式化的空泛的老套路,他有鲜活的感受,有炽热的感情,非常有活力,有生命力,像小伙子饱满的力度,高涨的热情,还有无法束缚的自由。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说,李夜冰的作品无论是反映大自然风光还是自然界的植物,大量的风景写生和城市这样一种现代生活的情态,都表现了一个跟他年龄不相称的艺术热情及表达风格。他说李夜冰的作品给青年人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艺术家需要保持一种饱满的热情,一种怀抱生活的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一种抒写的心态。
李老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创作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花鸟画。几十年的创作生涯让他越来越感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他说,中国画在观念、艺术形式、绘画材料等方面在世界艺坛都独树一帜,已经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绘画语言。中国画通过笔墨塑造形象,传递感情,必须认真学习与继承。
在学习与继承的同时,李老觉得更多的还要与时俱进。因为任何艺术发展都像江河一样,是向前奔流的,不能容纳百川,就不能发扬光大。中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绝对的分开,因时代在发展,所以要用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与吸收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画是用黑白两色来反映时代,然而中国绘画自古也有“丹青妙笔”之称。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似乎是追求一种清静纯真的意境,然而李老的理解是,老子更多的或许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指颜色多了会变得纷繁。不然,古代怎么留下那么多富丽堂皇的画作?比如永乐宫华丽的道教壁画,又比如庙宇里释迦牟尼身后华丽的装饰等。
关于中国画的标准,李老认为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更不能说墨就是传统,色就不是中国画,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对立起来是不对的。比如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画家掌握了素描写生技法后,成就了一批大家,比如黄胄、李可染、石鲁、关山月、傅抱石等,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更多谈论“笔墨”,却非但没有减弱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反而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在中国民族绘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以色代墨见其笔;色墨混用求其韵;线面结合含其骨;疏密得当观其势;有法无法取其度;有笔无笔重其神。”这是李老自己总结出的中国画“新六法”,从中要看出其坚守的创作原则。
具体说到一幅画,李老极其重视每一幅创作传递出它的精神。他一遍遍提到,一幅画好不好,关键要看其文化精神。比如,他的一幅《祖辈石头情》,画面上是石头房子、石板小路、石板屋檐,然而再加上房前屋后的树木,以及堆积在农家小院中金黄的玉米,便展现出农民的勤劳的收获及丰收的喜悦,让本无生命的石头奏出时代的乐章;另一幅《走惯崖上路》,是一幅处在悬崖绝壁上的村庄,然而崖上崖下、房前屋后的红叶黄叶,以及红色的围墙绝壁不仅透出秋日的艳丽,还有生活的温暖,整个画面表达出的是山里人热情似火的情怀。李老最为人称道的是荷花。一幅《夕阳映辉》,画面便是夕阳中残败的荷叶。满塘的枯枝碎叶相互依存相互盘绕着,湮没在晚霞的金黄色调子里,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李老想表达的是,淤泥虽被世人远离甚至谩骂,但这些残荷却没有忘记淤泥如母亲一样的养育之恩。没有淤泥,哪来荷香?所以它们又默默回到怀抱,安然做着甜蜜的梦。感恩、温暖,在这幅画中得到非常好的体现。
关于构图饱满不留白,李老说留不留白是根据内容需要的,而且,空间不是留出来的,而是感觉出来的。有的画一片空白,看上去也不一定有空间。中国画里,齐白石也有画得满的。留白不留白是构图的需要,满不满不是艺术的标准,像不像什么流派也不是关键,真正的标准是反映出什么,有没有情感,是向上还是颓废,是反映时代还是单纯只是一个风景或一枝花,要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用这个高度去理解就不会在意表面上到底像什么画种了。
谈到年轻人作画,李老显得很是感慨。他说,唐宋以后,在“水墨为尚”的指导下,中国文人画的体格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中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文人画提倡诗书画印结合,提倡画外功,画修养,给绘画注入更深的文化内涵,确实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其实文化精神为本,笔墨技巧为用,笔墨加上文化精神才是最好的结合,笔墨固然是形式语言,但核心还是文化精神。
李老说,年轻人一方面要学习中国古代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老传统,又要重视20世纪以来中国画改革之后的新传统。年轻画家应该多学习一些新传统画家的作品,尤其是傅抱石、关山月、石鲁等大师们,不仅是人物画,就山水画也很有时代性,既没有丢掉传统的笔墨,又深入生活反映了时代精神。如以傅抱石为首的一批画家,深入生活,走了两万多里路,画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的山水画作品,形成了“金陵画派”,给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如果不深入生活,作品就不会有更深的文化内涵。比如你画一幅巴黎圣母院,看上去还是一幅山西古画,那感受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