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参事、馆员动态
烟波风月尔何如
——观王如何山水画有感
品王如何的山水画作品,恰如品其人,令人犹然生敬。王如何,画如其人,淳厚质朴、心境平静,他的画寓巧於拙,笔简意赅,他的作品“繁兀删尽留清瘦”,有着虬枝蟠根般的骨感之美。他的画布白和造势独具匠心,让人赏心悦目,他的笔墨如散文诗一般,笔不到意到,简约中蕴含着丰富,耐人寻味。
读王如何的山水画,最初的印象是生机勃勃、明快靓现,继后你会感到雄强的气势中,一切是那样婀娜妩媚。当你步入画的深处,你能体验到作者的思绪,听到他的脉搏,在层层晕染,渐渐推进的演绎中领略到作品的诗意美。那是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的和谐统一,是飘逸秀美和虚淡恬静的艺术境界,这境界包涵着“禅”意,是作者心中的“净土”。
读王如何的山水画,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人化自然。他用水墨的技法结合青绿着色,既保持水墨山水的写意性,又能在苍茫的墨色之外保持青绿的清新与典雅,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他这种写意性笔法与青绿着色的结合的艺术尝试,首先得力于他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深刻认识,使他敢于在山水图式的拓展中,以开放的心态和探求的精神将文人画传统中最富有文化特色的表现因素与现代人多元的审美取向找到一个结合点。经过多年的探索,王如何的这种山水图式已引起诸多行家的关注。他所使用的彩墨技法即亮彩与墨色的恰当交融,与传统的青绿山水相比,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与对比度,使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互相衬托,相融为一。画面的设色,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避免了浅薄、火气、重浊等弊病。正是在这样一新清淡雅的艺术语境中,才产生出一幅幅具有田园诗般的山水画意境。或古朴、或稚拙、或清新、或恬淡,有如春风扑面,又如春雨朦胧,一种富有人情味的人化自然跃然纸上。
“十年磨一剑”。王如何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大师的作品朝夕揣摹,时时领悟,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他功力浓厚,技法全面,所作山水十分耐人寻味,他笔下的山水画大部分取材于黄土高原三晋大地的太行山和吕梁山,但似乎又不是表现某个特定的地域,而是在诠释山水画共有的特性本质。
王如何的画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层次丰富,他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完善其构想。处理画面或由近及远,层层递进,或由远而近,逐渐深入,甚至着意描绘画的中心部分,顺乎自然地向四周延伸淡出。对具体景物的刻画显示了他高度的概括能力,他时而突出山石、时而强调树木、房屋、又常以烟云、流水为主题。在画中借鉴运用了摄影的景深手法和西画的用光技术,这使他的作品不落窠臼,才情横溢。
王如何还是一位工于“惨淡经营”的画家,他不属于那种善于在亢奋状态中靠神来之笔展示自我个性的画家。他的创作总是在反复推敲苦苦经营中锤炼而出,因此他的画开合得势,取象精微,能在有限的笔墨中,展现出气势恢宏、情景壮丽的作品。
从可读性来讲,王如何的山水画始终给人以明美的视觉享受。恰如宋代诗人李廌在《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写的:“寄语松陵与太湖,烟波风月尔何如”, 能让读者获得一种心静气闲的精神享受。在创作实践中,王如何也是善于在心境淡定的状态下细细体味大自然的山情水性。他的笔墨运用往往是适其心境而生,故不火,不躁,不奇,不怪,笔因心而运,景因笔而生,其画品自有一种庄重、沉稳平和的艺术品格。王如何数十年的努力,能始终把握对中国画笔墨精神、文化品位的追求,并能在画坛的巨变与动荡之中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山水画结构与艺术语境,十分可贵。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2014年初春写于北京。王如何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