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参事、馆员动态
画面何须着色彩 倾来醉墨写风流
——观杨吉魁先生画作有感
杨吉魁馆员在绘画创作
杨吉魁馆员在美国讲学现场
手头珍藏着一幅著名画家杨吉魁先生亲赠的“荷香”画作。初看画作,觉得平淡无奇:一朵荷花开得正艳,一只嗡嗡而至的蜜蜂,正俯在花蕊上采拾花蜜,四周则是几支衰败的残荷败枝。然而,将画作端置于墙上细细品味,心境在竟然在瞬间豁然开朗:四周残败的荷花不正是花开花落的世俗过客吗?而一支独秀、艳香四溢的那支荷花,分明就是傲骨耸立的君子,它在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华彩与魅力,也将甘甜的体汁交由辛勤的蜜蜂,向社会奉献了能量,滋润了人心。
好作品的奥妙深藏于斯。赏画之际,一股清香淡雅的“荷香”竟扑面而至,沁入心脾,令人陶醉。
杨吉魁先生出生于黄河岸畔的山西芮城。气势磅礴的母亲河与古朴幽静的小村庄阴柔相济、相互衬托,勾勒出了一幅天然粉饰的北国风光。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杨先生,自幼对诗画情有独钟。杨先生曾拜齐白石弟子杨秀珍先生为师,精习中国画。杨秀珍先生早在1949年前就是誉满画坛的少数女画家之一。齐白石大师曾亲笔题字:“学余画虾,能如此大方,为齐门第一。”杨吉魁老师得杨秀珍先生亲自指导,再加上日复一日的揣摩和苦练,终于形成了“诗画一体”、极富感染力的独特画风。他的画作里少了那种刻意做作的笔法,多了一份清新质朴的美;少了那种为做画而做画的浅薄,多了一层由外及里的含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赏杨先生的画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舒缓与激情并存的美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始终贯穿在杨吉魁先生的作品之中。比如他拈手即来的这幅“荷香”,便蕴藏着无尽的诗意和丰富的人生哲理。看杨先生的画,看到的是一种诗意横溢的灵秀和隐寓于内的厚重。画中之物刻画的是杨先生的心路历程,折射出的是一位从容的学者、从容的文化人的人格魅力。
事实上,中国的诗文书画自古以来就是相融相通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诗三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诗思启发画情,创造画境;而书法与绘画则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完美的整体。杨吉魁先生的画作寓人生的哲理于其中,融文化于其中,画作主题明确,于灵秀中尽显沧桑,观之,让人有所感悟,有所沉思,有所激动,有所振奋。在这不大的一幅画作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画家独立高处的寂寞与孤傲,仿佛能够触摸到画家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东西。或是落寞衰败的残枝,或为竟芳斗艳的荷花,体现的无不是画家的一种心境,一种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力量。
同事告诉我,杨先生的画作涉猎极广,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无所不及,但其笔下的禽鸟可谓达到了极致。作为山西花鸟学会的副会长,杨先生有大量的画作都与花鸟禽类有关。通过一本杨先生的画册,我看到了一幅“富贵吉祥”的作品,画中的公鸡羽翼耸立、顿首翘尾,仿佛要从画中飞出、直扑观者胸前一般,其神韵竟与齐白石老先生笔下的“虾”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观后禁不住脱声叫好,慨叹称绝!事实上,杨先生的许多作品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展现的是人们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的自然之景。在这些画作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杨先生沉着厚重的另外一面: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气度宽宏,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直率的人生观。
历数十年创作不辍的杨先生,从师承到创新,坚持自学、自悟与自创,既吸纳了众师之长,却又清醒地秉持着“学心不学手”的原则,从而形成了自己兼容并蓄,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一位评论者在看到杨吉魁的作品后写下了这样的画评:“杨吉魁花鸟一科比较全能,画路很宽,什么花都能画,这是他多年来坚持写生、师法自然的结果,展示了一个画家深厚的功力。他的花鸟笔墨精熟,善于经营位置,十分注重构图,用笔尤其率意空灵,往往意在笔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回味,写出了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在绘画中形意兼备,意在笔先的画风,成就了杨吉魁,也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国画大家的地位。
早在1988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国门传播中国画艺术的少数画家之一,杨吉魁便首赴东瀛,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并被日本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之后,他又多次应邀赴美国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费城、纽约等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在美国多所大学举办讲座,弘扬中国花鸟画和齐派绘画艺术。期间,美国布里奇沃特大学艺术系授予他“特级荣誉教授”称号,他还被美国麻州布里奇沃特大学美术学院聘为终身名誉教授,美国普利茅斯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也聘请他担任了客座教授。一个痴心于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把中国的绘画技艺,传到了太平洋的彼岸,也把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带到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横涂竖抹度春秋,满纸烟云韵味求。画面何须着色彩,倾来醉墨写风流。”这是杨先生创作的一首名为“画墨荷”的诗句。我想,这一定也是杨吉魁先生把自己一生的追求托付于笔墨丹青的真实告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