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刘彭芝: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

信息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
发表时间:2015-10-20
字号:/

演讲人:刘彭芝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现场光明网记者 孙佳涵摄

 

    编者按

  7月17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7场在民生银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发表了题为“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的演讲,光明网对讲座进行直播,全国394万网友收看了节目,31.1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现摘编刘彭芝部分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我叫刘彭芝,从教50年,没有离开过一线,也没有离开过中学。我是一个实践者、思想者、行动者。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用我多年的从教经验,讲述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教育特别是从基础教育抓起,从立德树人抓起。

  1. 校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阵地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立德,首先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今天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来培养学生、成就学生。

  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办学的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是老师。我们主张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每位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这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问题。中国当代学校教育,要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足文章;中国当代学校教育如果出纰漏,肯定也首先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偏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校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阵地,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 立德树人,心里装着中国梦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精义,就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修己修到极致,就是“内圣”;安人安到极致,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要做“内圣外王”的功夫,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能力高强的学生。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有一颗美丽而强大的中国心,这颗中国心里装着中国梦。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完美人生的能力。立德树人,实质上是品德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一定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靠得住、有本事的人才,培养出忠诚、干净、担当的接班人。

  人大附中这些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品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结合,培养品德高尚、能力高强的学生。

  早在十几年前,北京电视台引进墨西哥电视剧时获得一个额外附加的足球培训项目,人大附中“BTV三高足球俱乐部”有机会到墨西哥培训,当时住在一个酒店,主楼前是广场,挂着很多国家的国旗,但唯独没有中国国旗,孩子们看到后立刻找到领队老师,老师马上去找酒店经理,经理说他们没有中国国旗,这位领队又到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找到一面国旗,然后交给经理,看到这个经理迟迟没给挂,领队和孩子们都很气愤,就说如果不挂上中国国旗我们就搬出!因为我们这支球队要在这里培训一年,经理害怕失去我们这个大客户,立刻转变态度马上把国旗挂上去了。不仅在酒店前挂上了中国国旗,而且我们还按照人大附中的惯例,每个周一在广场前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

  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培养。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怎样按别人想的去想,而是要鼓励、引导他们怎样按自己想的去想,这是对孩子的真正尊重。有了这份尊重,他们才可能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去探究;他们才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保持独立自主,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所以我常说,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阻力,只有综合创新才能打破常规、解决矛盾。人大附中这些年的发展,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得益于人大附中有“时时能创新、事事能创新、人人能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土壤,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校长和学校要做的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台,我常对师生们说:“你们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们搭多大的台子。”

  3. 教学相长才能 释放更多正能量

  立德树人,只有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才能释放更多的正能量。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做到全覆盖全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久久为功,花落莲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融入日用而不知。它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不该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按照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办事,具体地说,就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渗透到校内外一切综合实践和文化活动中。

  教育是一项播种的事业。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

  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只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需要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个教师应既是积极宣讲者,又是模范践行者,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魅力结合起来,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比如我们有一位语文教师,经常在课堂内外与学生们诗词唱和,不仅以诗词叩开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灵,而且在师生的互赠互勉、互教互长中将民族精神、诗词文脉传了下去。我记得2007年的高考,一个叫金豆豆的学生以1分之差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失之交臂,情绪低落。她的班主任和一些老师及时给她做思想工作,劝导鼓励她,但效果不佳。语文老师于树泉知道这个孩子很喜爱古典诗词且颇有造诣,就给她写了一首《咏云湖山小松赠豆豆》相赠,激励她像小松树那样不畏风吹雨打,挺立着坚强的筋骨和灵魂。豆豆见诗后回复老师:“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会朝着小松的境界努力的。日后得暇必当奉和。”老师用古典诗词和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感受的是民族精神的洗礼和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熏染。

  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形成巨大的场效应,释放无与伦比的正能量。我们这个“德”才立得起来,“人”才能顶天立地。

  4. 优质学校要勇于担当

  当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乡、地区、校际间的教育质量还很不均衡。作为优质学校,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帮扶薄弱学校,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对师生的一种无声而深刻的示范和教育,这在深化教育事业综合改革的今天,弥足珍贵。

  一个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这是我的追求,也是人大附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从2002年开始,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区域内承办、托管、深度共建、联谊,区域外(教育欠发达地区)远程辐射,依托优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优秀校长和教师”的几种最有效、可持续的帮扶模式。近十年来,人大附中帮扶薄弱学校共派出干部、骨干教师80多人。2014年国务院嘉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人大附中是唯一获奖的中学。

 为了使北京边远山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人大附中与延庆永宁中学于2007年创办“人大附中延庆分校”,学校选派了11名骨干教师到延庆支教。他们的课堂向延庆所有教师开放,仅一个学期听课的教师就有1800多人次。但因为人力、物力所限,到2009年我们很难再派教师到延庆任教了。怎么办?我果断决定,将延庆分校两个班的学生全体带回人大附中上高三。2010年,这届学生参加高考,79名学生中有56名学生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创造了这个山区中学有史以来的最佳高考纪录。

  我跟老师们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贫困落后地区学校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我们人大附中的教职员工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锻炼,思想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提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双赢、共赢的过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培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国家、社会、个人同心联动,贵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办好任何事,关键都在人。人在哪里教?主要在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校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

  (本文摘编自“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7场活动的现场演讲实录,光明网记者章丽鋆、刘冰雅整理)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