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汤敏:中国企业应该“有肚量”地“走出去”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我们在选人的时候一定要有国际眼光,一定要有肚量,一定不能把它作为国家开发行或者国家进出口行来管理,那样就没有人愿意来了。
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范围来看,现在谈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更大角度实际上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概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要超过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而且每年是15-20%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每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情况来看,在“十三五”末的时候,大概能翻三倍左右到3000亿美元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在未来几年里大概有1万亿美元的对外投资。
“一带一路”是新的开放模式
看“一带一路”,不能紧盯着“带”和“路”,它实际上是未来二三十年新的开放模式。实际上是用“一带一路”重新定义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变化。
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以引进来为主,把外资引进来,生产卖出去,是这样一个引进来卖出去的过程,未来是对外投资为主,既引进来也对外投资。所以,“一带一路”要从新的改革开放的角度来看,不要局限于现在各地都说“一带一路”我在不在“路”上和“带”上,我觉得这样把中央的战略理解太窄了。
“组合拳”式的“走出去”
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人才不够,准备不够,对国际不了解,这个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能否发挥我们的优势?在这么多劣势下,咱们有没有优势,能不能把这些优势尽可能的扩大?前段时间我在写了篇文章《打好组合拳,推动“一带一路”》,里面讲到了我们的优势,就是“组合拳”。完全靠企业单打独斗或者让他们自己出去可能不太容易,咱们怎样从国家角度帮助他们,政府、民间、智库来帮助他们,看他们走出去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根据我的经验,走出去要学台湾的经验走出去,打群架、抱团取暖的走出去。单打独斗一个个出去大家都头破血流,但是整体规划、打包走出去,它的影响和成功率,以及对这个国家和对我们自己起到的作用完全不一样。所以,怎样把这种“组合拳”配合好、设计好,跟其他国家一起来合作,这就不可能是撒胡椒面。“一带一路”涉及很广,而且有很多不稳定因素,风险非常大,有了这个组合拳以后就可以和一些国家谈,有发展潜力的,他们看到组合拳愿意花大力气或者保护我们、跟我们合作,这样他们就更容易成功。有几个国家成功了,示范效应就完全不一样,对其他国家和整个政治发展的影响都完全不一样。
用全球资源生产 在全球网罗人才
亚洲投资银行是我们第一次牵头来做一个这么重要的银行,是对我们的大国心态和大国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对我国软实力的一个考验。这里面关键是人才问题,人才怎么来找?怎么来做?如果人找不好,不仅投下去的500亿美金要打水漂,更重要的是它会把国人走出去或者支持的这种信心打掉,把政府的信心也打掉,很可能让中国未来融入世界延迟好几年。所以,这个应该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我们在选人的时候一定要有国际眼光,一定要有度量,一定不能把它作为国家开发行或者国家进出口行来管理,那样就没有人愿意来了。亚洲投资银行短期内不能变成我们自己培养人才的基地,我们应该向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输送一些人,把那里真正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换一批回来,我觉得这是我们做好亚洲投资银行非常关键的一点。
企业走出去,不能只在中国人中挑,要从全世界挑。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全球市场来配置资源,用全球资源来生产,为什么人才不能利用全球人才呢?美国之所以能够开创今天的美国,是因为它在全球网罗人才,只有全球性地网罗人才才有可能当老大或者当好老二,所以,我们要有度量,要有博大的人才观。
利用在线远程教育搞好孔子学院
近两年我去看了好几所孔子学院,发现孔子学院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好,现在只是单纯教一些中文和中华文化。实际上,孔子学院的这批学生学中文,一定是希望把中文学好,未来有更多发展机会,但是机会在哪里,他们不知道,现在教给他们的那套东西没有太大用处。我们能不能把孔子学院当做是给中国公司培养员工的地方,按照这个目的来设计课程,或者说在一些中国公司多的国家,孔子学院专门办经济班、管理班,按照中国公司的人才需求来进行培养。
关于教师,如果依旧靠现在传统的方法,派个老师去,一是没有那么多老师,二是成本太高。我们现在一直在推动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和远程教育,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授课。孔子学院的设备都非常好,我们在国内把课拍好,通过远程教育就可以给学生上课。我们甚至可以找各个公司来上课,中海油专门上一堂如何在中海油里工作,通过十次课,告诉你中海油有哪些机会,在哪里投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得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来。中石化也可以,民营企业也可以,这样就可以开出很多课来。现在要有大手笔,没有大手笔的话,这么突然间地走出去,风险太大,准备太不足了。所以,走出去是爆发性的,而我们所有的预备措施就要用一个超常规的方法,这个很需要我们来集中创新、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一定要用创新的方式。(此文为国务院参事汤敏先生在“‘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CCG圆桌会议”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