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加快构建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信息来源:参事业务二司作者:
发表时间:2015-04-08
字号:/

加快构建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张玉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农业信息化既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坚持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和提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引导和服务农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科学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方面,全国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已接入宽带,农村网民1.56亿,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和移动电话分别达到21台和198部。
    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断健全,农业政策、市场和科技等数据库初具规模,覆盖部、省、地、县四级农业门户网站群基本建成,涉农网站超过4万家。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物联网、移动互联、3S等信息技术及智能装备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阶段性进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多个省份农产品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幅增长,仅阿里平台农产品交易额就超过500亿元。
    四是农业管理信息化方面,依托“金农工程”等专项建设,我国农业政务综合门户和网站群基本建成,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30多个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目前对18种主要农产品,500多家批发市场、300多个县级集贸市场进行重点监控,监测预警专家团队和信息发布机制基本形成。
    五是农业信息服务方面,以“12316”为代表的“三农”服务热线覆盖全国,生产经营信息传递、专家技术咨询、农资打假等服务全方位拓展。“三电合一”、信息化示范等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各地探索出多种信息服务模式,如辽宁12316金农热线、浙江“农民信箱”等影响不断加大。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相比,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
    一是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导致农业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足、重大项目立项偏少。从全国看,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机制,农业信息化支撑体系薄弱。
    二是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国家缺乏统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机制,农业、科技等部门缺乏必要的协同,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农业部门内部信息化也存在各自为阵现象,业务系统难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中央和地方农业信息化缺乏有效衔接,全国尚未形成“一盘棋”的良好推进局面。
    三是技术产品不成熟,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信息系统、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用性、经济性存在较大不足。缺乏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滞后,面向生产实际的低成本、易推广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一般农户对信息化认识有限,依靠信息技术的生产生活方式远没有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的骨干力量,但由于总体规模小、实力弱、信息化基础差,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应用。
    二、着力构建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型格局
    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发达国家据此在全球竞争中彰显实力。我们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助力我国现代农业实现“弯道超车”。为此,我们建议:
    (一)大力发展物联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种植业方面,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重点推进大田农业生产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机械装备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设施自动化控制等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养殖业方面,在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场,研发和推广饲料自动配置、疫病诊断、耳标追溯智能装备系统和疫情预警系统。
    (二)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进新型主体经营网络化。一是深入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电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支持农产品在线交易。加强标准制定、产品认证等前端工作,积极协调完善农村物流设施、金融服务和市场体系,推进各环节的高效融合。二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超市的信息化改造。利用物联网技术装备提升冷链物流系统。打造覆盖农业生产、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的市场信息网络。三是示范推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信息化。鼓励农业企业在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物流配送等环节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支持和推广面向大中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员、财务、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三)聚焦提高涉农部门行政效能,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一是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应构建“大数据”。构建涵盖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农业土地权属、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市场的农业资源信息“大数据”。二是农业行业管理要实现“协作协同”。推进国家综合大农情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种植、畜牧、渔业、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即时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建设和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全国一盘棋。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着力追溯的“广度深度”。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健全从产地到餐桌的信息链。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要及时高效。要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四是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要在国内外市场发挥好“风向标”的作用。健全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信息采集体系,打造一流的监测预警专家团队,为普通农户和新型主体提供高水平的市场服务,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
    (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打造全国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利用“国家农业资源信息大数据”,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信息服务系统植入“国家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打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研发和推广农民用得起、用得上的信息终端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信息网络设施。
    (五)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的步伐。对农田灌溉、智能农机装备、病虫害防治等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农业设施装备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加强区域性、专业性特色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六)强化措施,加强科学设计和政策支持,实现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以满足一般农户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为中心,科学制定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总体构架,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思路、目标、技术路线和重大工程等。二是深入试点示范,支持农业信息化模式创新。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信息化应用模式,建设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农场、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农业企业,以点带面深入推进。鼓励各地区探索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国家试点示范推广典型的地区发展模式。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专项工程。重大工程项目是推进农业信息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支撑。依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任务和重点,设立国家农业信息化重大工程专项,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四是强化社会各方协同,健全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部门、地方和地方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调、资源共享、系统共通”的原则完善国家农业信息化体系。按照基础性、公益型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专业性、市场型工程以社会投入为主的原则,有序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