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在于缺乏文化自觉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作者:赵莹莹
发表时间:2015-03-16
字号:/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3日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智慧城市,要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今年两会期间,保护传统村落,寻回失落了的“乡愁”,成为委员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一组数据说完,忧心忡忡的冯骥才委员不由自主地蹙起了眉头。“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
 
  去年,国务院拨款100亿元,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发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开始对各省各民族地区古村落进行全面调查认定。过去一年,冯骥才委员亲自带队,深入河北等地进行立档调查。档案主要以文字、图像相结合的方式,从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遗产学等视角切入,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的家底,全面清晰地记录各类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原生态信息。
 
  冯骥才告诉记者,根据专家提出的一整套标准,目前已认定了三批共2550个中国传统村落。“我的预期是将来要超过5000个。凡是认定为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财富,都不许再动了,下一步就是为这些村落的保护制定规划。”
 
  “我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在冯骥才委员心中,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还有大量村落等待调查立档的现实,让他着实有些焦急。
 
  因农民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村落出现了“空巢”现象;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还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国家认定标准有了,现在还需要一个科学的保护体系。”冯骥才委员提出,从责任人、监督机制、长远规划,到立法,缺一不可。“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古村落也应该有《中国古村落法》。”在他看来,在法律保护的基础上,留住原住民同样至关重要,“故乡都不存在了,哪里还有乡愁呢?”
 
  冯骥才委员认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从官员到专家学者,再到老百姓,普遍缺乏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不光说,更要做”。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还要让当地人有生活来源,同时把现代科技文明给城市人提供的便利输入到村落中,让村里人能够安心、便利地生活。
 
  “古村落的保护,不能变成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为此,冯骥才委员呼吁将文保执法列入官员考核并建立问责机制。“如何让原住民意识到村落的文化价值?唤醒一种文化自觉?这是政府要做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