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如何“走进现实”
编者按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在国际社会备受瞩目。2015年,这一战略将从顶层设计走向逐步落实,我国围绕其展开的对外合作也将愈加广泛。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围绕此话题发表见解,有回望,有前瞻,也有具体的政策建言。本版摘其精华,与读者共享。
张蕴岭:以创新方式促进和平发展
“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的追求。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争霸”的担心,中国以一套“组合拳”应对:“第一拳”是提出“新型大国关系”,遵循“相互尊重”“不对抗”“合作”等基本原则;“第二拳”是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西方国家十分害怕中国改变现有国际规则。中国的回答是:我们不仅不会抛弃国际规则,反而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规则。但现有国际规则确实存在问题,难以让中国充分发挥作用。中国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搞增量改革,比如推动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一带一路”是中国建设“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措施。中国并非要建立自上而下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而是要和周边国家一起发展。因此,这一战略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平台。这个构想由中国提出,但不是中国一家可以做到的。在此平台上,大家可以共商、共参、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是要在西部打开通道,促进周边经济体共同发展,促进中国东部和西部平衡发展。“一路”是要建立海洋新秩序。西方崛起以后提出海洋霸权理论,中国也要成为海洋大国,但中国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海洋新秩序。
“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面临挑战:
国际社会的疑虑。我们要通过切实行动和良好结果使相关国家打消疑虑,坚定信心。
潜在的争端。“一带一路”提倡建立“海上新秩序”,南海问题非常重要。中国必须有效掌控局面,使南海争端不升温、不扩大,避免战争爆发。
投资风险。中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有人担心投资无法尽数收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眼界要放宽,要算大账:有些援助性、发展性的投资不能直接收回,但可以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此外,要加强对相关国家政局变动的研究。
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计划,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态是否足够开放。必须强调共建、强调开放,欢迎所有国家包括现有国际组织参与。
汤敏:“一带一路”呼唤大国心态
“一带一路”有何战略必要性?
从国际来看,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逐渐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的消费能力下降,储蓄增加,难以继续借钱消费。其次,最近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反映了全球性产能过剩,世界需要找到新的需求和新的增长动力。最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需要重构。美国正在推动高标准的投资和贸易规则,中国应该积极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但在没加入之前需要第三极予以平衡。第三极的主要部分都在“一带一路”范围之内,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从国内看,中国也需要新战略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过去30多年,中国的开放战略主要集中在“引进来”,现在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模式,在“引进来”的同时大规模地“走出去”。
“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的开放大战略,涉及65个国家。在未来十年,这65个国家的整体出口将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成为真正的“第三极”。
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要促进区域间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国家互补性强,有的资金过剩,有的资源过剩,有的劳动力资源充足,有的市场潜力大,这些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将带来多赢结果。
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最近全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而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亚洲国家每年需要7300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从长期经验来看,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相当稳健,且会带来很多正外部性。“一带一路”上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投资方向。这也是中国的强项。我们不仅有很强的基础设施设计及施工能力,而且还有很强的资金能力,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能为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林毅夫:“一带一路”与“一洲”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在2009年曾提出一个全球复兴计划,主要内容是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计划提出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2010年20国集团首尔峰会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列为发展共识的第一项。如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丝路基金,率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球作出了榜样。
“一带一路”的战略重心是促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加上习近平主席2013年出访非洲提出的“中非共同体”的非洲战略,成为“一带一路一洲”。
“一带一路一洲”战略将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造血”机制,同时有利于中国自身。这是因为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方面,中国还拥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国内工资上涨,中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大量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将逐渐转移出去。世界上能够承接这么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地方只有非洲。非洲有10亿人,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年轻人比例高,工资水平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非洲方面,已有2012年华坚鞋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投资设厂,当年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使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额翻一番,成为该国最大出口企业的成功案例。
“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为主,以经贸合作为辅。在非洲,可以是产业转移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一样,它们可以成为对外发展合作的两个支撑点。
这种双轮驱动的合作方式对国际发展有很大意义。通过“一带一路一洲”战略,中国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打破增长瓶颈,引入“造血机制”,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发展起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描绘的“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愿景。
(唐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