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关于设立中华民族无名英雄纪念日的建议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11-03-03
字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        钟 海 秋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我们都知道,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有人奉献热血、付出生命。世界各国对为国家、为民族而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都以各种方式进行祭奠。如,设立在俄罗斯红场的无名英雄纪念碑,碑文这样写道“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始建于1885年的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广场的胜利女神下的无名英雄纪念地一直是意大利独立和统一的象征;卢森堡无名英雄纪念碑,至今仍是著名的旅游圣地;埃及首都开罗纳赛尔城的埃及无名英雄纪念碑,本意是为了纪念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阵亡将士而建造的。澳洲战争纪念馆为纪念二战澳大利亚阵亡的战士而修建,是世界上最好的祭坛之一。澳馆内有名有姓刻在两面墙铜版上的一战二战澳洲死亡的士兵有10.2万名,还有很多没名没姓的,统一建了个圆顶的无名英雄纪念碑纪念。无名英雄纪念碑屋子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水里有许多人们丢下的硬币。水中有一盏灯般的水泥制品,上面有长明不熄的火焰燃烧……
中华民族同样有奠基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的英烈们的良好传统。如,位于宝山区泗塘二中校园内的上海庙行无名英雄纪念墓遗址则是为纪念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三千忠烈将士的公墓。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蔡廷锴、张治中的指挥下,在田间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坚守整整一个多月,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庙行一带战斗最激烈,伤亡也最多。上海人民募捐建造“无名英雄墓”,集资24万余银圆,宝山各界在庙行捐地30亩,造墓建碑,于1936年2月16日建成揭幕并进行公祭。陵墓呈梯形结构,高10余米,正面采用金山石堆砌,两侧和背面系用水泥浇制的人造石块垒成。陵墓中央放石椁一具,里面有烈士遗骸。陵墓正门上方,镶嵌着一块匾额,上书“义薄云天”四字,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民国26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无名英雄墓为日军用炸药炸毁。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纪念碑。
位于苏州市藏书镇善人桥之北的马岗山,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丘。但是,73年来,马岗山山麓的英雄冢却长眠着抗日阵亡的十九路军、第五军78位将士。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为国捐躯的千余名将士也迁葬于此。之所以将78位抗日阵亡将士安葬于离城二十多公里外的马岗山,是因为百姓出于敬仰之诚,认为阵亡将士是善人,善人必须葬善地,要选个能以地喻人的地方,李根源等爱国人士为了满足百姓的愿望,捐款在善人桥买下坟地。碑文“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腹背受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四月朔日腾冲李根源题书”。碑阴镌刻郑伟业手书的王得胜、秦玉卿、梁林……78位抗日阵亡将士不朽英名。另一碑,由张治中将军撰写碑文:“李印泉先生在苏集前十九路军、第五军上海抗日一役殉国将士骸骨,凡七十八具,葬于马岗山之麓,命名英雄冢。以治中曾参附斯役属题。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愧悲交集,泪下如绠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前军军长张治中”。并于碑上题“气作山河”四个径尺大字。碑之阴镌刻奉化俞济时篆书和陆军第十八师师长王敬久楷书题记各一段,以表彰死难将士为保卫祖国山河,为国献身精神。
    本无人问津的荒山——马岗山,自从1932年辟为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后,就变成了一块是非之地。汪伪汉奸为了讨好日本侵略者,严禁国人前往扫墓,派出汉奸暗中监视墓地,随时准备逮捕前往扫墓的爱国人士……就是这样一块圣地,如今却岌岌可危。
    位于广州公墓的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是纪念上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军驻印军新一军27000名印缅抗日阵亡将士而建造的。但纪念塔石碑上所刻录的却只有4823人。大多数阵亡将士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是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公墓主体建筑纪念塔的俯视图是一枚无论对将军或士兵,只要对战争的结果有影响或在自己的职责领域作出贡献,就可以被授予的“铁十字军功章”。纪念塔塔身高约21米,两层塔基基座高约2米,合共约23米。底层塔基基座为一个边长为45米的正方形梯级台基。在这个正方形梯级台基之上,叠加了一个俯视为铁十字的塔基基座。纪念塔塔身为四根顶天立地的清水钢筋混凝土方形石柱,代表中国驻印军新一军的军训:“义勇忠诚”。纪念塔的中部屹立着一只巨大的铜鹰,重逾千斤,其铜料则由库存战时所集炮弹壳熔化而成铜鹰。铜鹰脚下四柱之间的塔心为阵亡将士骨灰安放室,四外立面以大理石封闭———南面镶嵌着一块长约4米,宽约0.5米的辽宁青石纪念碑,上刻有诗人第一军军长孙立人手书隶体“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16个大字,东、西、北三面则镶嵌着刻有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等4823名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名字的大理石碑刻。孙立人因事虽离开第一军,心里还时刻记挂着公墓的管理。直至1948年6月23日,时为新七军军长的原新一军新38师师长李鸿,还打电报向远在台湾练兵的孙立人汇报:“广州公墓管理费已请新一军每月提前汇发。”孙立人生前留言:“百年后,一定要归葬广州新一军公墓,与阵亡将士同冢长眠”。如今,纪念塔下的方形及铁十字台基均被填埋湮没;纪念塔中部骨灰安放室四外立面的辽宁青石纪念碑和大理石抗日阵亡将士名单碑刻等则被彻底破坏、移除。封存在纪念塔内的部分印缅抗日阵亡将士骨灰,早已了无踪迹。纪念塔上矗立之铜鹰早已不翼而飞!近年来,修复或重建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世人追怀胜景,奠基英灵的情怀源源流长。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三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宛若无言的丰碑,追念着由1840-1921年、1921-1949年以及1949年为上海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无名英雄。三根巨柱象征着革命先驱永垂不朽,这是根据上海市政府为书写碑文而定的。
中国革命早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成千上万为无名英雄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牺牲。仅解放战争的焦家岭围歼战,伤亡的我军战士达800余人,许多战士牺牲时都没有留下名字。存活的老兵们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就是给无名英雄立纪念碑,以示悼念。
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暨“和而不同”中国西南雕塑邀请展的组委会开通了关于成都城市雕塑的短信讨论平台,在“哪座雕塑最能代表成都”的调查中, 短信投票几乎成一边倒的趋势,超过9成的读者将手中的一票投给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每年清明、“7·7”、“8·15”等特殊纪念日,不少市民自发地来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肃立祭奠。94岁高龄的张朗轩爷爷听到成都的原型无名英雄纪念碑马上就要安新家了,高兴得不得了,连说了几个“太好了”!
在一次展览中,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格外引人瞩目、扣人心弦,那就是“穿草鞋牺牲的川军小战士”,人们在照片前停住了脚步,怀着凝重的心情久久不肯离去。济南一普通退休职工张国铸老人腾出自己110平方米的住房用于纪念情报战线的无名英雄。而自己和老伴却在附近租一小房子居住。当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不图什么,就是想要大家爱国,弘扬正气,大家要永远记住这些无名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涌现无数的无名英雄。几次共和国卫国战争,如,抗美援朝、珍宝岛事件、中印战争、自卫反击战等等,数次自然灾害,如,98洪水、2003非典流行、2008南方冰灾、汶川地震、以及建国60年来1万多英勇牺牲公安民警,各行各业众多的因公殉职的先驱们……无数的无名英雄前赴后继,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不同悼念方式,均寄托着活着的人民对无名英雄们的哀思。然而,每逢清明时节,很多人都在祭奠自己死去的亲人,也有不少人自觉地奠基那些民族英雄。而对这样大规模的无名英雄的奠基则没有一个有组织的、统一的、集体的奠基时间与仪式,这对那么多死去的无名英雄来说,总觉得心存愧疚。他们连命都舍去了,献出去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甚至死的方式也无人得知。我们作为后人,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用命来捍卫的利益、原则、理想、信念,我们作为后人又能理解吗?在继承和发扬吗?在纷乱复杂的战争年代,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祭奠,并踏着他们的脚印前进,或许,明天自己同样死去。而今天是和平发展的年代,我们为我们的无名英雄做了什么呢?
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是无数无名英雄的无私无畏、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为代价换来的。毛泽东主席早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的《为人民服务》中就指出:“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我们荣幸地生活在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无名英雄。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大统战的关键年,我们纪念那些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我们今天而死去的无名英雄是多么的意义非凡。“百事孝为先”,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缅怀他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应该接过前辈们的旗帜,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振兴中华,使我们中华民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无名英雄英魂长存。一年365天,设定一天作为“中华民族无名英雄纪念日”是多么的必要。
建议:

设立国家“中华民族无名英雄纪念日”。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