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思考

信息来源:作者:姚莉
发表时间:2010-02-01
字号:/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低碳经济的脚步越来越急促。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之一是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突出。提高13亿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要求经济必须快速发展。“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特征突出。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在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解决能源问题,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挑战之二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资源、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使资源、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巨大压力。挑战之三是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们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巨量资金。挑战之四是欧盟国家对碳排放量的限制很多,对于来自高碳排量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拟开征碳排放税。欧盟的这一做法,将对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制约性影响。
  挑战也是机遇,经济转型时期和新技术应用初期,往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修编,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预留“低碳经济”发展空间,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战略指导。组织力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展普查,摸清二氧化碳排放家底,科学预测今后10年、20年、50年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此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
  第二,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例如确定近期和长期的碳价格,制定支持低碳经济的新技术推广政策。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是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和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工作,并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二是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四是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为重点,建立清洁能源的发展机制,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为今后全面、深入开展碳减排工作提供技术基础。
  第四,抓好产业投资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投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应优先投资一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
  第五,搞好试点,以点带面,总结并推广经验。一是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地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在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选定典型企业进行试验、试点,取得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以典型引路,推进各地区的低碳经济稳定发展。三是为重点领域和低碳经济发展区提供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领域和发展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六,加大城市、农村绿化力度,提高碳汇能力。据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发现,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另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亿吨碳。为此,要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以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光明日报》2010年1月31日)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