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融合教育: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致力于教育改革,希望教育能与经济、政治和多元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推进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特殊教育迅速地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融合教育的提出,更是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对普通教育和教师教育提出了挑战,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融合教育发展三阶段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原本是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和居住环境之内,最大限度地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当代融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回归主流”、“反标签化”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发起、后来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得到积极响应的“回归主流运动”,对“隔离式”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隔离有碍于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第一阶段强调的问题主要是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特殊教育学界的“反标签化”、反鉴定评估中“纯医学观点”以及倡导“无歧视评估”为主要标志。倡导者指出标签化的评估会给特殊儿童一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张更多地从社会心理角度关注儿童教育,而不是从纯医学传统对盲、聋、弱智儿童进行简单分类,并建议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概念来代替“残疾儿童”的称谓。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在这一时期连续召开的几次国际性特殊教育会议和发表的一系列国际宣言和行动纲领,使融合教育思想更为成熟,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和教育公平。如著名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哈尔滨宣言》(1993)和《萨拉曼卡宣言》(1994)等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融合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并采用立法形式将推行融合教育列入公共教育政策中。
融合教育-----促进所有儿童共同发展
为了普及义务教育,解决广大特殊儿童入学的问题,我国大陆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大面积地推行“随班就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教育界包括一部分长期习惯于在单一的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工作的教师、管理者对融合教育仍感到困惑不解:把特殊儿童安置在一个教学设施和资源条件都相对集中及专业水平比较高的特殊学校和特殊班级接受教育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倡导特殊儿童应尽可能回到普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接受教育?融合教育与我国当前实行的“随班就读”又有何内在的联系?
1. 融合教育有助于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和理想。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优化我们的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融合教育要求教育者能科学地理解、认可和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引导儿童学会尊重、建立友谊、承担责任、培养健全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融合教育维护儿童权利,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倡导融合教育,是基于社会正义、人权、教育平等的思想。正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的,融合教育是一种实现人权、体现公平正义和产生良好社会意识的教育。在我国,实行融合教育将更有助于促进法治和人治相结合,体现建立和谐社会的优越性。
3. 融合教育能促进普通教育的深入改革,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教育全球化已经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共识:教育必须解决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以不同方式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与共同进步,绝不能以一部分人的失败为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成功。融合教育的理念正是踏着时代的步伐,主张降低教育的功利性,有意识地消除“不公平竞争”对儿童发展带来的物化、驯化、异化等负面影响,以“教育的宽容”和“发展的多元”来维持人的自尊和自信,保持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理念无疑会启发和促进普通教育的深入改革。
4. 融合教育关注所有儿童,提倡共同发展。
融合教育不仅有益于特殊儿童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共同发展。一方面,有发展问题的儿童从融合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刺激性、变动性和回应性的经验,通过对正常儿童观察、模仿、学习与互动,发展社会交往、语言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正常儿童也可以从同伴比较中,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帮助同伴学习可以克服自我中心,促进双方的发展与进步。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融合教育机构内,正常儿童能更多地学习到教师和同学的优良品质,体会到人的幸福主要来自无私的奉献及人格的自信与骄傲,而不是遵循丛林原则的竞争。
5.“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的起步阶段,只有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才能使“随班就读”发展成为融合教育。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随班就读”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因支持系统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随班就读”还只是停留在“回归主流”的阶段。然而,“回归主流”和融合教育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在“回归主流”中,有障碍的儿童必须“做好准备”、“达到要求”才被纳入和安置到主流教育环境之中。这种纳入和安置的重心在于帮助这些有障碍的儿童达到普通环境预定的要求或正常儿童的教育标准。这样,有障碍的儿童就常常被视为原本应该安置到特殊教育班级或学校中、只因没有特殊学校而不得已临时安排在普通教育环境中的“就读”对象。但是,在融合教育中,有障碍的儿童也是普通教育班级中的主人,他们同样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方式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普通学校的教师、儿童及其家长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视和排斥他们,而是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当然,要想从“随班就读”变成水乳交融的融合教育,必须要有相应法规、资金投入和专业队伍等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