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核心内容

信息来源:作者:林利民
发表时间:2009-12-14
字号:/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这不仅表明中国已下决心把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纳入战略轨道,使之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且对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也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效应,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又一次再造。

    中国之所以格外重视节能减排,采取实际行动积极推进低碳经济,首先是放眼全球,放眼21世纪全人类的福祉。21世纪是世界大转型的世纪,这种转型囊括了从经济到政治、从观念到器物、从国际秩序到治理模式等各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转型就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模式向新的低碳模式转型。

    迄今为止,人类相继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不同发展阶段,其中工业文明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迄今也不过300年左右。在此300年间,人类财富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也实现了革命性变化,生活确实更富裕、更便捷了。但是,这种爆炸式经济增长也是以能源和资源的“爆炸式”消耗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毁灭式”破坏为代价的。据相关专家、学者和权威机构统计,在20世纪的100年间,全世界共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如照此速度消耗下去,世界主要能源和资源将在下一个百年基本枯竭。

    不仅如此,“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地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包括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污染事件等在内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尤其轰动一时,令全世界为之色变。


 
    其次,中国下决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接受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与教训,以争取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13亿中国人及其子孙后代的万年福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连续30年保持近10%的年均增长率,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但是,中国近30年主要是学习、参照甚至照搬西方增长模式,这导致中国在“赶超”西方经济的同时,也在“赶超”西方曾经历过的“三高一低”。以能源、效益、效率为例,目前中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及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单位GDP耗能若以日本为1个单位,则德国为1.5个单位、美国为2.67个单位、中国为11.5个单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中国消耗了27.4亿吨煤、3.6亿吨石油、5.4亿吨钢材以及13.7亿吨水泥,当年中国人均GDP则仅及美国的大约7%和世界人均GDP的30%。照此增长模式,中国人均GDP如要达到美国的水平,年资源消耗量要再增加十几倍。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以燃煤为主的高碳经济增长模式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国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人民币。如不改变“三高一低”的传统增长模式,即使能源、资源能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的环境也将不堪重负。这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国资源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在国际上不胫而走的一个借口。

    总之,无论是着眼于适应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大潮流,还是着眼于中国崛起和中国人民的福祉,中国都必须改变传统的“三高一低”增长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经济之路。为此,中国一是要理清长期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要在全球博弈中理清中国的发展权与节能减排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是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尤其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如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新能源等。此外,还要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从技术上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数据,真正弄清楚“石油峰值论”“环境恐慌”等概念的内涵、底线,切不可人云亦云,切不可一味“跟着感觉走”或“跟着西方走”。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