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增选48名院士 平均年龄首次低于60岁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老龄化,早就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因素在于一是院士终生制,二是每年新增选院士的平均年龄就偏大,三是每两年评选一次,且名额不多,科学院新增院士35名,平均年龄为54.1岁;工程院新增院士48名,平均年龄首次低于60岁。
据近日公布的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1岁,其中 60岁以下的27名,占77%。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14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54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个接近退休的年龄。仅仅从生理上讲,54周岁,无论男女,绝大多数人最起码地视力有明显的退化,就是读书看报都已经不那么方便。因此,这样的年龄段从事科技创新,而且还要做学科带头人,其体能和健康状况都值得权衡。
诺贝奖获得者在获奖之际,往往年龄偏大,60岁左右的人比较普遍。可是,诺贝奖是对这些获奖者过去科技研究成果的肯定与鼓励,其中往往是对获奖者10年甚至是30年前科技成果的肯定与鼓励,一个显然的理由,在于这些成果对人类社会与科技文明的作用进步巨大。显然,诺贝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他们青壮年时期完成的。
从全球科技人员最佳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的年龄分布情况看,基本统计信息表明,大约在35至50周岁之间。其中,尤其是当代电脑网络科技开发,其科技创新群体,则更加年轻。
中国火箭和航天事业之父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在美国参加“迈哈顿计划”工作至1945年时,也才34岁;1955年出版著作《工程控制论》,在亲手交到他的导师美国著名火箭领军人物冯·卡门手中时,导师感慨地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那时的钱学森也才44岁。钱学森1955年回国后,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时,也才45岁。
正是这位功勋科学家,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总是忧虑中国为何难以冒出杰出人才。因此,面对许多年来的院士老龄化现状,一些相关制度可能是制约人才辈出的种种因素,不得不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当前,对“院士老龄化”构成明显冲击的,是科技上市公司中的那些学科带头人,他们已经从显然的业绩上,找到了科技成果被认可的荣誉与效益、尊严与地位。比如,联想集团、海尔集团、阿里巴巴网站、比亚迪汽车等企业的领军人物和科技带头人。他们的管理与科技创新成果,在服务社会并获得企业规模化效益的同时,无论是其中的管理成果或科技前沿成果,参加评审院士,或许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可是,他们大概根本就没有心思来考虑院士称谓这个问题。这些公司在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的之际,创造出一个个感人的财富故事。
相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位或企业(公司),对院士荣誉却十分看重。因为这其间不仅有个人的荣誉地位,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能够为企业申请获得大的科技项目与巨大科技经费。可是,之后真正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又总是不那么明显。比如,这些年科技部负责研制的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投入了那么多的钱,也用了五年以上的时间,也有一系列成果,可是,产业化的道路上却步履蹒跚,难以及时形成产业规模,难以领军潮流,难以促进产业发展进步并回报国家社会。
世界范围看,先进的院士制度具有“一个平台、两个零” 突出特征:一个平台,对于院士而言,主要是学科上的荣誉,具有学术交流的优越性、优先性。两个零,在于一是工资为零、津贴为零,二是科研项目下达为零、经费拨给为零。
我们的院士制度,一个显著的特征在于眼睛向内,甚至是论资排辈。一方面,当一个年轻学者的前沿探索成果,却必须放在一个老人院士的课题或项目中,试想,这位年轻学者会有如何的激情与后劲?另一方面,现代交叉科学的许多前沿思想,在科技团队之外却总是层出不穷,我们自己的学术机构对此从来不闻不问,可是,国际科技信息收集者,却总是乐此不疲。比如,新华网发展论坛的科技论坛,各学科前沿探索研究的课题与思想、智慧与初步成果,往往令人目不暇接。可是,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看见其中一例,哪怕是其中的一个思想观点,都不曾被国内科技机构引起过重视。与此相反,大家已经看到,民众对其他方面国家政策的一些合理化建议,确有一些被及时采纳。
一个国际性案例值得重视,那就是日本工程师田中耕一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那篇工作性论文,仅仅是在一次学术交流中,将论文贴在墙上的展示,是被西方学者及时发现并发扬光大的。“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芬恩和田中的贡献在于开发出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的‘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法’,维特里希的贡献是开发出了用来确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核磁共振技术。他们三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包括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信息来自人民网:美日瑞三国科学家分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网络时代,张贴在论坛上的学术论文,远比田中耕一张贴在墙上的学术论文的交流传播效果好许多倍。信息时代,知识与爆炸式更新,任何一个小人物的小发明都可能很快服务于全人类。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每天使用的滚轮式鼠标、光电鼠标、优盘、数码像机、视频对话等等、等等。
科技创新,特别是前沿领域的探索创新,年龄优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自然特性。岁月蹉跎,院士们在一年年地不断地老化,世界前沿的杰出人才又总是冒不出,这其中的内因外因,的确长久地困扰着我们。
图表:中国工程院增选48名院士 新增院士平均年龄首次低于60岁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