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从数以亿计的青少年中培养体育团队
全运会是中国体育的一次大检阅。全国各地1万多名体育健儿奔赴各个赛场大显身手,看起来人才济济。可是,十一运会上关于体育人才匮乏的议论仍然不绝于耳。例如,女排曾是中国体育强项,有过五连冠的辉煌,如今情况却有些不妙,国家队今年战绩不佳,全国女排人才储备仅仅四五百人,数量比美国、巴西、日本等国 家的女排注册选手少得多。
是中国女孩不爱打排球吗?非也!有行家指出,是我们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出了问题。现在,中国的高水平排球队只能由体育系统(各级体育局)办。养一支队,占用事业编制不说,还得至少花上几百万元,球队征战全运会,费了半天劲争得前三名,才计算一枚至多两枚奖牌。若用同样的经费、编制,发展个人项目,说不定多争来好些奖牌。算算投入产出的账后,各地体育官员都会作出削减球类集体项目、增加金牌数多的个人项目(如跳水、体操、柔道、射击等)的决策。在奥运金牌战略的指挥棒下,可怜的中国大球集体项目几乎成为“爹不亲娘不爱”的弃儿。排球、篮球、足球后备力量逐年萎缩,水平难以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三大球以及田径、游泳都是属于广受群众喜爱、普及程度高的体育项目,然而在中国发展起来却有些步履蹒跚。为什么?是国家投入不够还是另有原因?中国的青少年非常喜欢球类集体项目,但有限的体育系统专业队名额,让他们难有用武之地。其他国家各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库主要源于学校,人才基数显然比我们只在体育系统的体校、运动学校培养运动员大得多。
我们的大中小各级普通学校,拥有数以亿计的青少年,他们热爱体育运动,是积极的参与者,校园也应当是培养体育人才的一片沃土。可惜这片沃土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开垦。为什么我们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就不能坐下来认真谈一谈,制订一些鼓励学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措施,消除不利于发展青少年体育的障碍?最起码一点,希望下届全运会上能够见到大学生体协代表团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