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文化赤字”背后是“结构逆差”
相比西方文化在中国的面面俱到,中国文化在西方基本上还只是蜻蜓点水的性质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借用了经济术语来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他表示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存在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王晨先生没有披露“文化赤字”的具体数额,但是每个有机会进出国门内外 的中外人士都会有自己直观的感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位初次到中国的美国游客来到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还有一位也是首次到美国的中国旅游者来到纽约最繁华的时报广场,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第一印象?这位美国游客在南京路上放眼望去,当然会看见许许多多令他感到眼花缭乱的中国文化符号,但是他也不难发现这里有他熟知的国际名牌广告和商标,电影院中在全球同步放映好莱坞大片,中文标识中夹杂着英语短语,甚至连时尚服装店中塑胶模特看上去都是婀娜的西方女郎形象。
而在纽约时报广场上的那位中国游客也可以看到知名的国际品牌的广告和商标,电影院中当然也在放映好莱坞大片,但是满街的英语标识中他可能完全看不到汉字的踪影。
从中美两位旅游者在对方国家的第一印象,我们已经可以体验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失衡。当然,对中国来说,文化输出的逆差本身也许并不值得太多地忧虑。外国文化的涌入固然可能鱼龙混杂,甚至夹杂政治偏见,但是总体上让中国人开阔了视野,在文化交汇和碰撞中活跃了思维,应该说是说利大于弊。但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对外文化传播在数量上的“入超”只是表面现象,如果要深究的话还需要借用另一句经济术语——“结构性逆差”。
如果我们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与中国对国外的文化输出做个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渗入中国的外国文化表现形式多样,从影视、书刊、时装、快餐乃至迪士尼乐园,但归根结底还是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对国外的影响还主要是传统文化,特别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孙子以及老子的名言警句,许多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也能把“孔夫子说过”挂在嘴边。
除了“现代PK古代”这个特征,中外交流的结构性逆差还体现在“点VS面”的反差上。中国对外国文化的开放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经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有些纯属西方的文化元素已经开始融进中国现代文化。
相比西方文化在中国的面面俱到,中国文化在西方基本上还只是蜻蜓点水的性质,要么是空间上的“点”,比如中国文化符号都挤在唐人街狭小的地域内;要么是时间上的“点”,一年也就是春节、国庆这几天外国人才想起要大红灯笼高高挂。
厘清“结构性文化逆差”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不满足于“半部论语传天下”,也不再把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点到面、由表及里地全方位地弘扬当代中国人的文明风貌,才能真正平衡文化逆差,逐步使中国文化发挥与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