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国企的“三化”趋向让人忧心

信息来源:作者:思帆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企业“官控化”  管理“官场化”  “运作‘政治’化”

    “国企的病根在哪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国企的问题就在于政府没有按市场规则管理国企。当政府把国企推向市场后,政府的改革却迟迟未能到位,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 基础发展的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摘自人民网刊登的文章《国企的出路是私有化吗?》,以下简称《企文》)  

    毋庸质疑,不少国企都有“病”。其“病根”显然不光是“婆婆不按市场规则出牌”,企业自身毛病也不少。一些企业不止有“旧病”,还伴有“新症”。《企文》所言“主流经济学把‘国企病’归咎于所有制,认为国企的问题是所有制问题,故要对国企进行私有化改制”的问题以往的确存在,如今连上层都认为这样做似乎是“杀偏了刀”?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人们也就迷惑了。企业又有“病”,这“病”还只能通过改革才能得以“治疗”和“痊愈”。既然以往“诊断”的体制机制并不是得“病”的根本原因,那么“病”因究竟在哪儿?怎么个“治”法?

  其实,通过这么多年的经历与观察,鄙人以为,国有企业的“病”,并非体制机制不是重要“病原”。问题只是,这使诸多国企“染疾”难治(有的甚至逐渐因此在病入膏肓)的体制机制,并不是过去一直认为的那狭义的企业体制机制,而是不断破坏企业肌体健康的“大体制机制”——企业“官控化”、管理“官场化”。

  为什么在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增强、法制法规不断完善健全的今天,诸多国企改革改制竟变得反而举步维艰甚至动辄半途而废了呢?而企业“病”却又在不断滋生着国有资产被大量侵吞的“癌细胞”。根本原因还在于如今企业的很多“改革”,说到底实质大都是按照主管婆婆的意志、有的甚至根本就是按照“主管婆婆利益的意志”在行事的。由此一来,企业的“市场化”和“科学化”的实质需求,与管理上的“官控化”、“官场化”实质的矛盾与冲突日渐尖锐加剧……思忖起来,如今有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实际状态(排除那些诱人的数据不看),“陈腐”得来甚至还不如改革开放之前!

  鄙人以为,如果说“婆婆拗”、“体制旧”、“机制死”、“内耗大”等是几十年来国企始终不同程度客观存在却又舍不得根治的“惯性思维行为方式”的话,那么眼下一些国企明显出现的“管理私控化”、“模式官场化”、“运作‘政治’化”(简称“三化”)趋向,则完全应该划归为“乱性思维行为方式”的范畴!

  首先看“管理私控化”。由于“大体制机制”乃至由此导致的官场风气的问题,如今的不少国有企业掌有实际拍板权力的“老板”,实质都是靠着与婆婆中的关键人物的“关系”、“人脉”、“不断地勾兑”到位的;并非是那些思维行为注重“战略性”、“科学性”、“实做性”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其主要精力与着力,对外是热衷于拿着企业的钱财(国资)丝毫不停歇地去勾兑着“关系”、“人脉”,以确保自己的霸主地位不会被动摇;对内则简单蛮横地一手遮天,全力打压那些反感甚至反对自己不良行为的人。诸如此类的国企,明里看似乎还是“国有”,实质上不难发现,再就已经“私营”(不是民营)了。区别仅在于其折腾的钱财,并非自己的,而是国家的。

  其次看“模式官场化”。既然这口锅上掌勺的“大厨师”并非是思维行为注重“战略性”、“科学性”、“实做性”的经营管理人才,而是那些热衷于跟婆婆中的关键人物“不断勾兑”“关系”、“人脉”以确保自己的霸主地位不会被动摇的人,那么企业内存在“模式官场化”形态就不足为奇了。什么“材料观”、“会议观”、“数字观”、“政绩观”、“圈子观”、“用人观”等等等等,只要官场上有的那些个弊端,在这种企业里一律都全。区别在于,所损失的并不“虚”,而是实实在在的国有资产。

  再次看“运作‘政治’化”。这里所说的“政治”,显然不是广义的“政治”概念,而是专指那些“玩政治”行为的狭义“政治”概念。因为掌有实际拍板权力的“老板”的“能力”、“才智”、“精力”等几乎都体现在一些婆婆甚为喜欢和欣赏的“关系”、“人脉”的“勾兑”方面,于是在类似婆婆的默许下,这些掌有实际拍板权力的“老板”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态度及基本手法,就是在企业内部大“玩政治”——诸多企业的班子一盘散沙、管理内耗不断、出卖企业利益的行为层出不穷,根本上都是源于这点。

  鄙人以为,《企文》说的不错:“决定企业成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管理、是人才,这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而且还在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市场环境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因此,找到“病原”、及时“诊治”,已经成为了当前切实挽救国有企业、切实保全增值国有资产的当务之急。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