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审计风暴”后更需“追责风暴”

信息来源:作者:李妍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2003年夏天,第一场“审计风暴”不期而至,带给公众的是风暴之后阳光监督的澄澈清新。几年后,铁腕审计却渐转柔情,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就认为该报告过于温和,不敢点名。

  或是作为“柔情审计”的回应,近日,审计 署正式对外发布54个中央部门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时,被披露的部门中不仅首次有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还首次公开披露了中央直属机构预算执行结果。(9月2日《中国青年报》)

  在几年前刮起的“审计风暴”中,原审计长李金华手捏颇具份量的审计清单,“公开批评中央部委”的热闹景象,曾一度让民意沸腾。占到九成以上篇幅的“揭盖子”,“疏于管理和监督”等严厉的字眼,成为那个铁腕审计时代的显著标志,也让各部委的资金使用情况聚焦了更多民众审视的目光。人们相信,在阳光透明的监督审计之下,那些虚报、虚增、挪用的字眼,会在监督的风暴和阳光的审视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几年过去,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不见好转,审计发布却渐转温柔。在今年人大审议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报告时,众多人大代表就批评该报告中太多语焉不详的“某些单位”、“有的部门”等字眼,“欲言又止”的审计报告无法让人进行有效监督。如此情境下,审计署于近日发布的审计公告中,不仅首次披露了中央直属机构的预算执行,还首度自我揭丑,公布了审计署自身的审计情况,这种自觉扩大监督范围的转变值得肯定。

  尽管审计署敢于自查自纠的行为让许多公众欣喜,但仔细审视此次报告,却发现其依然难脱审计困局的窠臼。众所周知,前几年掀起的“审计风暴”虽然来势汹汹,但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审计报告中义正词严的批判宛如狂风暴雨,但事后的追责却总是一片和风细雨——犯而少罚、违而不纠几乎成为常态,有的即使进行了处理,也多是针对部门的处罚,个人所受影响并不大。于是,审计年年审,违规依旧年年犯,不少问题始终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就像今年审计披露的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问题一般,其不仅成为屡审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更是已经发展到了挪用资金办企业和炒股票的地步。而面对这些已然病入膏肓的问题,为何我们依旧难以寻见暴风骤雨似的追责呢?

  “审计风暴”之后藏着的总是“追责柔情”,大棒高高举起,最后却又轻轻落下,以至民众已经从最初的质疑,发展到如今对审计的脱敏。是啊,当风暴过后不仅不见严厉的责罚,甚至连表面的审计风暴都开始变为柔情的钝刀之时,人们又何来对审计的敏锐呢?

  翻看今年的审计报告,当挪用资金2505.17万元就为建设面积达8900平方米的度假村式培训基地,挪用科研经费150万元是以个人名义购买150万股某公司的股份,甚至在中央财政已安排项目工作经费的情况下,又向审评对象多收取费用1056.52万元,这些典型的违规行为,其主体只模糊化成“有的单位”、“有的部门”时,是否就是要让公众在浩如烟海的10万字审计公告中,一一寻找对应部门以进行监督呢?甚至,在每个部委的审计报告中,我们看到的也多是审计的基本情况,而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性质界定,比如这些行为违反了具体法律的哪个条款,有怎样的处罚规定,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说法。

  如此情境下,审计即使揭开了家丑那块布,露出的也不过是一片模糊的违规面目。这些语焉不详、追责无力的审计,恐怕不仅难堪“审计风暴”的大任,更无力揭开“追责柔情”的遮羞布吧?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