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中国企业海外圈矿频遭狙击
近期,中国企业注资澳大利亚矿业企业接连遭遇阻力,业内人士担心这与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倾向于收紧政策、提高门槛有关。
16日,澳大型矿企必和必拓发表声明宣布,计划斥资2.04亿澳元(1澳元约合0.92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联合矿业公司。一旦必和 必拓成功入主联合矿业公司,那么,联合矿业公司向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出售11.4%股权的交易就将面临搁浅。
12日,澳大利亚费利克斯资源有限公司宣布,该公司与中国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申请尚未获批,需第三次向澳外资审查委员会提交申请。而再次提交申请意味着交易各方需再等30天的审查周期。
10月8日,已在8月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国上海宝钢集团与澳矿企阿奎拉得到澳外资审查委员会通知,被要求重提申请。此前,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迫于该委员会对交易提出的苛刻条件,放弃了对澳稀土矿企莱纳斯公司的股权收购。
近1年来,此类中国公司投资澳矿企遭遇阻力的事情不少见。澳政府对中国投资的具体政策如何,各方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是澳政府详尽说明对中国企业在澳投资政策的时候了。
澳外资审查委员会主任帕特里克·科尔默于9月24日在悉尼出席澳中投资论坛时发表讲话说,海外投资者在澳大型矿企的持股比例“最好不超过”15%,在新项目上的投资不超过50%。
这是对外商投资要求笼统地重申,还是暗示政府有意修改政策?澳国立大学教授德赖斯代尔17日在接受采访时说:“不是政策有变,而是根本没有政策。”他说,澳外资审查委员会对中国企业投资申请的审批建立在个案审查基础上,至今没有出台任何政策性文件。
长期关注澳中贸易和资源投资的德赖斯代尔早在中铝注资力拓初期就提出,面对来自中国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投资,澳政府审批机构不宜继续采用个案审查的办法,而是需要尽快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否则,一旦失败便可能产生广泛影响,届时政府若无合理的政策作后盾,外界对澳投资的忧虑就难以消除。
既然没有政策,人们便只能透过澳官员的表态寻找答案。澳国库部长韦恩·斯旺今年2月份曾说,与政府关系紧密的一切外国投资者的投资都必须依照个案审查的原则审批,一些额外因素必须考虑进来,比如,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密切程度、企业对行业准则和有关法律的影响力度、投资对行业竞争的影响以及对国家战略和安全的影响等。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加上科尔默上个月的含糊表态,实际上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澳资源行业的“默认的门槛”。
应该看到,澳政府部门存在限制海外企业对其资源行业过多投资的倾向。这是因为,资源行业是澳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命脉。在资源行业,澳两大矿企——力拓与必和必拓——是全球排名第二、第三的铁矿石供应商,两家企业出口量占到澳大利亚出口的80%,掌控着全球铁矿石的36%。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注资澳矿企遭遇阻力也说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需全面考量各种因素,找到适宜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路线图”。
回顾九月份情报:
据北京商报报道 中国企业海外圈矿的步伐近来有所羁绊。9月24日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Lynas在一份声明中宣布,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色”)已经终止了对其的收购计划,并表示是因为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过于苛刻的审查条件所致。
中色被迫终止收购
公告透露,FIRB要求中色将其在交易中的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并减少其在董事会席位至半数以下,而依照协议中色将会派驻4名董事。对此,中色拒绝接受,并选择终止该交易。
今年5月,中色斥资2.52亿澳元收购Lynas 51.66%股份,并将为其担保一笔中资银行所发的1.04亿美元贷款,用以支持稀土项目的开发。但此项收购自向FIRB提出申请后,已遭遇3次延期,中色为此4次递交方案。按原计划10月初FIBR将对此做出裁决,不过中色最终选择了知难而退。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此前限制稀土出口的政策决定,或引起了澳方对本国稀土资源的担心,因此倾向于对此项交易不予放行,因此审查条件不断向上加码。
一周三起变故
这也是一周内3起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遭遇狙击的事件。除中色之外,武钢和吉恩镍业也在近期陷入困局。
日前,澳大利亚国防部以武钢在南澳Woomera Prohibited地区合资开矿有违澳国家安全利益而宣布不支持。而在此之前,澳国防部也以同样理由阻止了五矿集团对于澳OZ矿业的全盘收购,转而被迫进行部分收购。
在5月初,武钢曾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WPG签署框架协议,双方拟定合资开发位于南澳地区的一处矿产,其中武钢将出资2500万澳元。
而吉恩镍业不久前也发布公告称,其对加拿大皇家矿业的收购因部分股东及债权人认为报价过低而不得不延长收购期限。
蜜月期未结束
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表示,众多中国的国有企业几乎在同一时间密集出海买矿,确实开始引起澳大利亚等相关国家政府的警惕。
张琳同时指出,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好、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海外矿产业的管理者更加坚定看好由中国等新兴市场对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他们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除非资金链短缺已经达到无法正常运营的地步,这些矿主们是不会轻易把自己的“肥业”让别人来浇灌耕作。
不过,张琳并不认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买矿的蜜月期结束,因为众多小矿山对于来自中国的资金需求还是很高的。当前的困境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但她同时指出,目前来说参股、收购众多小矿山还是容易的,然而5-10年后这个也将会变得不容易。
之前,宝钢和包钢先后完成了对澳大利亚Aquila公司和CXM公司的股权收购,在张琳看来,这两项交易能否顺利得到FIRB的通过,可以视做澳大利亚对于中国投资矿山态度的风向标。
而一位曾在澳大利亚对小矿山有过考察的业内人士表示,宝钢和包钢通过审批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澳方对于矿业公司的直接用户——钢铁生产企业前来投资还是持欢迎态度的,而对于来自中国的资源公司的收购则较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