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关于拍摄电影《季羡林》的请求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不久前病逝,我们悲痛万分,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学遍古今中外的大师,他的离逝带走了一个时代。当我坐在图书馆里搜集有关季老的著作和资料时,发现他著述甚丰,书中的不少文字已成了名言警句,有了他的这些著作,比如《留德十年》,《牛棚杂记》等书目,我们可以知道季老的奇特经
历。然而作为文字,并不能很好的将季老的光辉一生直观的再现出来,细心的人会发现详细完整的记述季老辉煌的一生卓越成就的视频资料少之又少,尤其是影视资料,在全国范围内对季老进行大众化的宣传较难,前不久媒体报道正积极拍摄六集纪录片《季羡林》,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样一项空白,然而总觉的这样还不够,电影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电影比纪录片更容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我们希望看到一部关于季老的人物传记似的影视作品。我们所熟知的鲁迅、梅兰芳等早已登上了银幕,季老一生的成就不在二人之下。
世界是四维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四维的世界里。一般来讲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其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这在季老的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在空间上,季老可作为故乡的地方就有三个-----临清官庄,济南,德国的哥廷根。除故乡外还有他长年生活工作的地方-----北京。季老到过的地方更是举不胜数,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日本,泰国,伊拉克等国都去过,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季老九十八年的春秋,历经了清王朝末期,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其亲眼目睹并有切身感受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很多,济南惨案,第二次世界大战,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的空间与时间跨度会增强电影的生命力和审美感染力。
我们已知季老一生有十大学术成就,分别是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佛教史研究, 吐火罗语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保存抢救祖国古代典籍和散文创作
。我想作为电影,怎样对季老视为生命的课题研究进行直观再现呢,应当不要只是拍摄季老每日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的伏案研究工作的场景,我们要想一想是什么东西促使号称北大一盏灯的他每日四点起床,进行研究,古印度学无疑是他研究工作的重重之重,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是研究古印度学的有效工具。对于他的著作《糖史》和翻译的著作《罗摩衍那》以及其他著作或翻译著作,不妨选一些精彩重点的部分索性进行拍摄,贯穿于影片之中,进行场景转换,可能会增强电影的吸引力。我们还要将季老的优美散文融入到电影中,将季老永远的悔思乡思母情节再现出来。
季老一生所遇见的人物可谓是形形色色,其孩提时代的父母,叔叔婶子,启蒙老师等,高中时代的恩师宋还吾,大学时代的恩师胡适,陈寅恪,还有与其并称为清华四剑客同窗好友吴组缃、林庚、李长等,在德国留学期间遇到的西克(Sieg)教授,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教授斯拉夫文的布劳恩,乔冠华,章用,伯恩克(Boehncke)一家,迈耶(Meyer)一家等等,他回国后所见所问更是多,无论是政界,文化界,还是学术界,如臧克家,金庸等社会名流人物都与其谋过面并进行过交流商谈。
季老的品格,淡泊名利,主动辞去“大师帽”;爱国情怀,千里跋涉只为祖国强大;学术风骨,著作等身孜孜不倦;睿智思考,观天下事立君子言等都对今天的人有所启迪,我不妨举两个世人皆知的例子:在北大新生入学那天,帮助一名新生照看行李到天黑,对文革期间曾经迫害过他的那些人免于报复,等等,都显示了季老为人方面的高尚品格。季老的语录和人生感悟更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作为电影,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将季老的高尚品格形象地再现出来。
此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可以想象季老的叔父用身上仅存的一元钱买了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头奖的传奇经历,季老小时候的嬉戏玩乐,为了求学含泪离开婶母,妻子,儿子的感人场面,他在异国他乡思念家乡的月亮思念家乡亲人的心境,在哥廷根与德国美丽姑娘的异国恋情,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动荡岁月里,季老在西克教授的带领下,虔心学习吐火罗文的动人画面。季老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独自睡棺材板的滑稽戏,从中国前往德国路径西伯利亚所见到的自然风光,从海上归来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在德国绿树四合,芳草含翠的席勒草坪上的欢笑与泪水,也都可搬上银幕。另外如果将季老的印度学研究《罗摩衍那》中的有关情节搬上银幕还会呈现出一幅幅古代印度风光,定会增强影片的审美跨度。季老精通十个多国家的语言,其中既有古代印度的晦涩难懂的樊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又有还在广泛应用的英语,德语,俄语等等,同时他还能用汉语写出感人至深的优美散文。如不将其搬上银幕,让世人都知晓我们爱戴的季老,真视为遗憾啊!
当然拍摄电影要有剧本,其实季老的散文著作可以很好的进行改编。拍摄电影还要讲到投资和收益,季老门徒众多,社会影响力很强,筹资应当不是很成问题,关于收益,应当首先注重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次之,社会效益达到了,经济效益会随之而来。如果电影拍摄成功,这对于增强我市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大有裨益。我曾经到过浙江省绍兴市,那里是鲁迅,秋瑾的故乡,在大街上闲逛的时候可以随处见到鲁迅的塑像,他的小说中描写的咸亨酒店,看社戏的戏台也都存在,关于鲁迅的影视作品绍兴电视台也都经常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城市文化宣传效果。季老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月是故乡明》,书中提到的那个月亮,对追求诗情画意的知识分子很有吸引力。
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建议,定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有关领导学者专家等进行商量讨论,批评指正。不过我们真心希望看到一部详细记述季老光辉一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