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中国“世界工厂”面临转型重要关头

信息来源:作者:冯昭奎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中国“世界工厂”实际上就是指中国的工业,也可以说是“工农分离型”的“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工业与农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工业与农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化,“工农结合型”的“世界工厂”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发展阶段。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世界工厂”已 到了必须进行变革、转型的重要关头。

    中国“世界工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世界工厂”。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工厂”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进行变革、转型。

中国“世界工厂”需要从“量”到“质”的升级

    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和鞋,超过1/3的彩电和箱包,约3/4的烟火爆竹均产自中国。从“量”的角度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已无可置疑。
    但是,从“质”的角度看,中国“世界工厂”仍存在着很大不足:(1)中国被称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2005年全球100个最强势品牌中,美国有52个、欧洲有38个,亚洲的10个集中在日本和韩国,中国这一数字是零。(2)与国际同类水平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如数控机床)的贸易价值相比,我国大多数产品的能源资源消耗偏高,技术附加值偏低。(3)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虽然有问题产品占总数的比例非常小,属于“做多必有失”(模仿“言多必失”的自造词)的范围,但正如俗话所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质量问题的特征就在于必须追求完美。因为对于生产者来说可能只是“百分之零点几、零点零几”的问题,但对于特定消费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问题,人家就会诉诸媒体和法律,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国外有调查显示,质量问题正在使“‘中国制造’失去吸引力”,就说明了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相当严重。总之,中国“世界工厂”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数量扩张之后,亟须实行从重视“量”到重视“保质保量”的转变。
    在产品“质量”的背后是人和企业的“素质”。中国“世界工厂”要实现从重视“量”到重视“保质保量”的转变,首先必须提高工业劳动者的素质。日本技术评论家森谷正规曾指出“工业勤劳”与“农业勤劳”的区别,强调“工业勤劳”的特点是讲求效率,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高度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遇到技术难题百折不挠的攻关精神等等。中国的农民工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作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的素质。为了促使从年轻人当中不断涌现出一代接一代的优秀技术工人、技术能手,特别需要大力树立和弘扬“生产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尊重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的社会正气,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将“做社会主义普通劳动者”作为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也需要提高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素质,不仅要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依靠组织力量和代代传承与积累的技术改良及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百年品牌的企业精神;体现在技术上、质量上、资金信贷上、销售环节上、与客户关系上的诚信,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克服少数企业经营者的拜金主义、没有良心、贪得无厌的恶习。
    实现中国“世界工厂”从“量”到“质”的转型,首先意味着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既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趁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国内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机会“腾笼换鸟”,发展和开拓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又要继续发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从衣服、鞋子、玩具到圣诞树、彩灯、圣诞帽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将是中国的强项,那些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有市场需求支撑并重视产品质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样可以成为“先进”企业。我们既要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华,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还远远没有毕业,进一步扎扎实实地夯实“中国制造”的基础。
    其实,衡量“中国制造”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但这个事业已经开始,关键就在这里。”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将这个“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进行到底!

从“外需主导”型到“内需主导”型的转化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的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从“量”和“质”两方面满足人们对制造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长年来,我们引导千千万万农民成为向全世界提供各种制造品的廉价劳动力,而我们的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其实,满足占世界人口比例近20%的中国人对制造品的需求本身就是中国“世界工厂”全部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也要继续为全世界提供制造品,作出我们应有的国际贡献。
    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拖累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而世界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8月以来,中国出口增速逐月下降,11月中国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体现出过于依赖外需的“世界工厂”的脆弱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约50%,而日本约为60%、美国高达80%左右,中国这样低的消费率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少有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长期以来把“出口创汇”作为主要目标的中国“世界工厂”应该增强为“内需”服务的力度。而要实现从“外需主导”型到“内需主导”型的转化,不是靠“出口转内销”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而需要改造产品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比如,前几年世界上10棵圣诞树当中有9棵是中国制造的,随着美欧经济下滑,那些卖不出去的圣诞树显然不可能靠“内销”来打发。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新发展就是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对清洁的空气和水的需要日益增强,从而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中“更加落后”的环保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到了“发展是硬道理”和“环保也是硬道理”,即“两个硬道理并举”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世界工厂”进行改造,使我们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更加对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

从“工农分离型”到“工农结合型”的转化

    迄今,中国“世界工厂”实际上就是指中国的工业,也可以说是“工农分离型”的“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工业与农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工业与农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化,“工农结合型”的“世界工厂”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发展阶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社会主义国家要“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促进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使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接近城市的水平,使相当部分的农民乐于在自己家乡安居乐业,承担众多“工农结合型”产品的部分产业链。
    随着流通科技的发展,食品加工工业正在成为典型的“工农结合型”产业,从农地到工厂再到商家,流水线式的“一条龙”食品企业大量涌现,有些“一条龙”食品企业已经超越国境、跨洋过海,将中国的农地与国外消费者的餐桌连接起来。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强烈要求,应考虑结合农业的特点,对工业生产中发展起来的全员质量管理方法(TQC)和品牌战略按照农业的特点加以改造,使之移植到农副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以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作物生产的能源(包括以玉米、甘蔗做原料的生物乙醇和以菜籽、大豆、油椰子为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的产量急速增加,利用农作物生产的能源的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近年来,由于美国将玉米等农作物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引起了世界粮价上涨,这种“富人的过度汽车消费”争夺“穷人的充饥口粮”的现象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担忧。但是,这个矛盾完全可以解决。比如,通过开垦荒地、改造沙漠来种植和开发各种“能源农作物”,大力开发将秸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的技术等等。最近,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利用竹子高效制造生物乙醇的新技术,与其他可制造生物燃料的作物相比,竹子不和粮食作物争地;与树木相比,竹子的生长速度更快。此外,竹子这种地球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可取代木材、塑料,用于制造建筑材料(竹材与混凝土有良好的相容性)、家电外壳材料、部分汽车内装材料、杂货、化工产品以及上下水管道的增强材料等等。推广竹资源的利用,将可能成为一次旨在“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石油制品的弊害”的一次材料革命。中国的“世界工厂”需要大力开拓生物能源产业、竹产业这样的“工农结合型”产业,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节约不可再生的资源,还可望容纳大量就业人员。
    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世界工厂”也到了必须进行变革、转型的重要关头。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