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共克时艰,要向奢靡和贪婪说不
当前,"共克时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蔓延和加深,各国共感冲击,环球同此凉热。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上到国家决策层,下到普通家庭,都在为如何度过当前的经济困难时期而耗费心智、忙碌奔走。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不仅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共克时艰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行动。但由于市场经济对消费的高度依赖性,共克时艰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所有人都要"过紧日子"、减少或停止消费支出。但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团结所有人群,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经济增长的长远领域,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比如,一些经营面临困难的企业毅然承诺"不裁员",通过降低高管年薪、内部节支增效等手段来消化市场压力,就是共克时艰的最佳表现。
但是,当前仍有一些政府和企业不顾经济困难的现实,做出与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相悖的荒谬举动。如一些政府部门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国旅游、购置豪华车,行政奢靡之风长盛不衰;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尽管已遭遇经营困难,其高层管理人员却仍坚持领取脱离业绩表现的高额薪酬、分红,不从节约开支上下工夫,却在钻政策空子、向国家财政和社会公众转嫁市场成本上大动脑筋。凡此种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奢靡和贪婪行为并非新现象,而是早就存在,还往往打着"政府采购"、"市场契约"等面目出现,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相关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位。
权力大,责任更大。在国有经济处于支柱地位、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巨大的中国,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对于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可谓举足轻重。更不用说,在经济困难、社会心理较为敏感和脆弱的时期,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负面效果容易被放大。因此,我们不但要对上述奢靡和贪婪之风说不,更要提倡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在弘扬共克时艰精神方面的表率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重振经济的举措收到实效。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提倡封存公车节约开支,一些国企负责人提出自降薪酬,这些都值得肯定,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入他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