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官员上网:新时期的“微服私访”
互联网发展至今留下几段感人的篇章,无论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还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 名开设博客,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官员上网掀开中国互联网政治新篇章
曾几何时,“微服私访”一直是中国古代官员青睐的一种民间探寻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被民众认为是官员勤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如今,对于俨然有些蔚然成风的官员上网,有人开始认为这是一种新时期的“微服私访”。因为信息来源极广、超越了传统时空局限的互联网,不仅使各级政府官员实现了手脚、耳朵等身体器官的功能延伸,也使其超越了传统的地域时空限制,从而可以更为自由、深入、真实地了解、把握许多真实的社会情况。互联网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各级官员了解民意、听取民声、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的重要渠道,正在掀开中国互联网政治新篇章。
湖南省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曾在网上发帖说:离中南海最接近的是网络。诚如斯言!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不仅具有强大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公共性,也具有极大的包容度、延伸度和密集度。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全面、深入推进的今天,在互联网各种内在优势基础上汇集起来的网络民意,不仅可以轻松改变原本的话语权力格局和利益博弈方式,也可以逐渐改善原本相对失衡的强势弱势群体的力量对比格局。
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这些海量、及时、真实的网络原生态信息,不仅使中国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与扩展,同时也对各级政府的执政方式与智慧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为能不能获得真实、高效的社情民意,能不能积极参与、影响并引导网络民意,并与之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官员能不能打赢信息战,更是直接考验着一个党与政府的执政能力。正因为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机关开始日益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比如,为了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胡锦涛总书记就曾专门作过指示:要把互联网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好,让互联网真正为人们所用,造福于人们。比如,2008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就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明确强调:法院审判要更加注重保障民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民来信来访、申诉再审等诸多方式和环节,建立科学、畅通、有效、简便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民生需求。
官员上网不能叶公好龙
官员上网固然有着诸多可圈可点的积极意义,但其本身也还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虽然如今中国网民数量正在日益增多,但经常能上网的其实还是少数,很多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依然不能经常上网表达。尤其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别说是普通百姓上网,就是当地政府官员上网也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这种网络本身尚没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官员从网上搜集、了解到的民意,其实只能是真实社会民意中的一小部分。对此,各级官员今后在继续畅通、利用网络渠道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继续利用、通畅那些传统民意反映与表达的渠道。
其次,虽然网络上不乏真实的原生态民意,但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既是其先天优势,也是其内在缺陷所在。一些充斥于网络上的或虚假或夸张或充满情绪化的内容与信息,难免会错误地引导政府官员对某些问题的判断与认识。对网络这个载体,各级政府官员无疑应该有一种相对理性、冷静的态度,有一个相对更为系统、科学与合理的甄别、筛选过程。既不能把网络当作“救命稻草”,也不能想当然地把其视为“洪水猛兽”,听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更不能动不动就对互联网或抵触或惧怕或打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确实存在这样一些政府官员,虽然在网上名气很大,搞出来的动静也很大,但其上网更多地是在展示其个人魅力,展示一种所谓的亲民态度。当真有百姓找到他要求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往往会退避三尺。甚至还有一些官员,经常在网上说要畅听民意,但一遇到别人在网上说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话与事,往往不惜打击报复。这种官员上网,就是一种走马观花似的作秀,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版叶公好龙,只能让人备感失望。
责编: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