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人民币国际化号角吹响
随着国务院明确提出试点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多年来一直停留在理论抒情层面上的人民币国际化,终于获得了现实推进的突破口。无疑,这扇门的徐徐开启将把人民币推上国际化的征程。
而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 的经济失衡,很多经济体被动遭受冲击。只要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变,中国只能被动地承受危机。在这种背景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试点用于国际结算,给外贸企业带来了诸多便利;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也将直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并给货币政策、外汇监管带来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新课题。
与双边贸易相关的人民币结算近期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去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同时还将对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国家联盟(ASAN)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包括上海、港澳、云南、广西、广东在内的多个省市、地区为争取人民币结算试点各出其招。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商业银行也纷纷研究制定试点办法,争取首批试点行资格。
金融危机之下,国际汇率剧烈波动,如果能够用汇率较为稳定的人民币结算,显然是为绝大多数企业免除后顾之忧。而在著名发展战略专家武建东看来,中国是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的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直接决定了人民币可以在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际上,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支付货币,只是人民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和逐步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和内容。而自从去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走向国际这一号角已经吹响。
国际化基础工程加速构建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的魅力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充分显现,现在正是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乃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所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不失时机。”他强调。
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基础工程已经在加速搭建。
去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央行决定在内设机构中新设汇率司,而汇率司的职能之一是“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协助有关方面提出资本项目兑换政策建议”。
中国与他国和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进展也相当迅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不久前曾透露,中国已经与包括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8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自2008年12月至今,央行已与韩国、中国香港特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分别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互换规模分别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和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
此外,中央还出台了14条措施支持香港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允许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等。
与此同时,货物项下人民币结算被提上日程。去年12月2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随后,央行召集了相关司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人士召开会议讨论配套措施,包括试点企业的选择、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测算、国际收支的监测和申报、金融机构相应的融资业务支持、风险管控等各个方面。
记者了解到,除了国家已经敲定香港作为境外试点城市,内地城市尚在激烈争夺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城市的名额,广东、上海、广西、云南等地均各自提交了试点申请,地域基本覆盖了东南沿海一线主要大城市。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开始了对试点银行的争夺。有消息称,国有银行最快本月将率先受理人民币贸易结算,参与试点的可能是中行和交行。
国际化不能一厢情愿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应坚持规范有序、稳步推进的原则,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只是第一步。”交行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币国际结算的重大意义与现实挑战》课题组(以下简称“交行课题组”)组长连平表示。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元龙教授看来,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主要表现为三步走的进程:在货币职能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在地域扩张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
王元龙认为,尽管人民币目前仍属不可兑换货币,但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允许香港、澳门和10个东盟国家的公司与中国广东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贸易伙伴进行货物贸易时以人民币结算,表明人民币已经开始转向区域结算货币的角色,这将可能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国际化并实现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对此,央行副行长苏宁也强调,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个概念,不要认为近期人民币会成为完全国际化的货币。“从政策上考虑,第一,我们不会人为地推进人民币结算,用什么作为结算货币是双方企业的自由选择;第二,我们将研究采取相关措施为使用人民币结算创造便利条件,减少制度障碍。”他表示。
正如苏宁表态央行不会人为推进人民币结算一样,交行课题组也认为,尽管政府在本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主要由市场力量决定,即便政府想推动货币国际化,但如果本币对非居民没有吸引力,货币国际化也是难以实现的。
“这毕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只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开放深度及广度的进一步扩大,产生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需求。而这种需求已经逐渐在边境贸易和地下交易中反映出来。”黎友焕告诉记者。
贸易结算面临挑战
“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表示,关于人民币结算的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成,经国务院批准以后,将尽早实施。而央行高层也透露,出台珠三角与香港地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制度将不会太久。
不过,由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涉及到人民币经常账户境外可兑换,新政的推行,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人民币境外债权的问题,外汇管理方面的挑战,以及货币政策的问题等。
交行课题组认为,由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必然出现人民币海外持有现象,如制度安排和监管设计上未对此有充分的考虑,极有可能出现一时被动和管理滞后的局面。所以建议在人民币走向区域化的初期,适当抑制海外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以便为中国央行逐步熟练地掌控海外人民币市场和交易赢得时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博士则认为,与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相配套需要两个机制:一是境外离岸的人民币清算中心,二是向境外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让人民币的海外持有者可以自由兑换,或者投资收益率和风险都比较满意的产品,否则,“即使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推进,规模也不会很大。”
若以上两个配套机制都不具备,张明建议,也可以与试点涉及的地区或国家实行双边的本币互换,但与近期央行与香港、马来西亚等签署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互换协议不同,应该是长期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