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应迅速建立起华北等地区秋旱应对机制

信息来源:作者:杨建光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一些地区发生持续秋季干旱。长期酷热干旱少雨,导致农作物植株小、根系弱、叶片面积小,生物产量大幅度减少,严重地区会出现农作物绝收,直接影响经济产量和农民生活。有关定义指出,秋旱是指每年8月至10月,气温较常年偏高,无透雨(一次连续下雨的过程雨量& lt;40毫米)连续时间≥30天为秋旱。无或≥40毫米降水,按各年最大一次连续30至39天为轻旱;40至49天为中等;≥50天为重旱。情况表明,我国一些地区正在发生秋旱。
    最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一些地区频繁出现了春季低温、夏季汛涝、秋季干旱等自然灾害。长江南北,都发生过大面积的秋旱现象。特别是最近的秋旱,产生的次生影响很严重。应该建立起应对机制,以缓解旱情,保障收益。对此建议:
    一、应加强抗秋旱方面的区域合作
    此次北方地区秋旱范围产生很广,各区域应加强合作,建立共同应对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应迅速实施人工降水,缓解旱情。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时,要考虑好当地环境、流域防汛防涝等问题。同一流域内应建立科学机制,协调进行调水、分配用水,实施农业灌溉。有关地区还应建立秋旱评价制度,对旱情进行科学评估,实施应急方案,以解决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
     二、建立秋旱观测点,实时动态观察
    秋旱发生面积大,影响也很大。对此应该结合以往经验和现在的情况,建立秋旱观测点,切实对地表水量、地下水、土壤、气候、植物、人畜用水进行观测,对农产品收获情况,及时了解,提早防备,避免引发突发事件。对于重点干旱区,可以建立日通报制度,以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式,保障抗秋旱的基础工作扎实稳步开展。
    三、综合处治灾后影响
    古语讲春种秋收,但是遇到特大秋旱或严重旱灾后,秋收就成了问题。为此应综合处治好灾后影响,农技专家、地方官员、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走到田间地头,把秋旱损失降到最低位。一是建立秋旱“抢收补种”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地膜抗旱,在冬季还可以采取大棚种植的方式,夺回秋旱损失。二是提早防范秋旱带来的土壤、植被影响,做好防病虫害,保障土壤墒情等工作。三是要对绝收、半绝收地区进行科学有序的帮助,要保障当地农民日常生活,保障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四是要对秋旱及时进行总结,要宣传防旱知识,提高农业抗旱能力,提升农民抗旱技术装备。五是要尽可能科学推广抗旱作物的种植,提升农业抗旱保障能力。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