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徐宪平:新基建,构筑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者:
发表时间:2019-12-15
字号:/

    12月14日,第21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奋进新时代:探索新动能”为主题。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演讲完整观点: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们:

    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强战略型、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新基建,构筑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谈五点看法:

    第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人机智联的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融合发展、广泛渗透,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成为21世纪的“黄金”、“石油”,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成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新动能。

    过去,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年代,生产要素主要是在“路”上流动,包括铁路、公路、航路、水路等,人们俗称“铁公机”;未来,生产要素将主要在“网”上流动,包括互联网、物联网。过去,我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可以说,“要做强,先上网”。 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海量的数据、海量的资源集聚在一起,无数的智能机器和智慧大脑在网络平台上持续互动,相互交流,彼此作用,拓宽了发展的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商机,极大地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超速率、广连接、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性的5G技术商用,互联网向物联网延伸。互联网基于人的连接,价值趋于饱和,物联网基于物的连接,有着巨大空间。现在全球人口已超过70亿,但物品是人口的若干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互联网是加法,物联网是乘法。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数将达到251亿个,是2018年91亿个的2.8倍。中国通信工业协会预测,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到2022年将达到70亿个,是2018年23亿个的3倍,占全球比重从25.3%上升到40.1%。

    第二,新基建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为导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是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数字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基建的内涵主要两条:一是连接,连接网络、平台;二是计算,包括算力、算法。连接是基础,计算是核心。

    新基建的建设内容,重点包括5G、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关键核心硬件、基础应用软件、开源开放平台重大科研设施等。还有就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

    新基建的典型特征,相较于传统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五点:一是技术迭代。技术不断创新,标准不断提升,衍生出新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持续快速迭代升级的趋势。二是软硬兼备。既有基础硬件,如集成电路,又有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硬件与软件完美的连接代表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三是协同融合。新技术推动现代通信网络集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更加具有协同性、融合性。四是价值赋能。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根本区别在于,新基建可以对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医疗等垂直行业赋予更多、更大的发展动能、势能,产生明显的催化、倍增和叠加效应,其渗透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五是投资多元。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修路、架桥、发电、治水等,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而新基建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及新产品紧密联系,直接作用于、服务于制造业等垂直行业,市场化运作程度高,投资主体、投资模式是多元的,是以市场、企业为主体。

    从2018年物联网产业链四个层面的股权投资金额分布看,网络服务的平台层投资最多,金额为94.7亿元,占比为34%;网络传输的连接层投资72.8亿元,占比26%,排在第二;最有潜力的应用层,投资65.3亿元,占比23%;最为核心的感知层,投资46.9亿元,占比17%,说明市场还需要开发、培育,前段的感知层、后端的应用层还需要加大投入。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国将开通5G基站13万个,50个城市将启用5G商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未来3-4年,5G基站的投入将达到万亿级,到2030年,带动直接经济产出将达到6.3万亿元,创造就业机会800万个以上。

第三,新基建的应用场景,现在已有一定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联合国有关机构在今年6月份发布的报告表明,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1.3万亿,折合美元4.73万亿,占GDP比重为34.8%,增速为17.5%,成为世界排名第二数字经济大国。当然,与美国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去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12.34万亿美元,位居首位。

    随着5G技术的商用、新基建的加速推进,网络应用的热潮将从2C转向2B,从消费互联转向工业互联网,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应用价值会越来越高。我这里列举了十个方面: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物流、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从无人工厂到车联网、自动驾驶,从金融科技、生物支付到远程诊断、手术,从智能门锁到智能音箱,特别是智能农业将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追溯,以满足、保障人们对食品品质的需求。应用场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将吸引更多的有效投资,激发更多的经济活力,释放更多的消费需求。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谋划和建设湘西山区高速公路,当时担心“路修好了,没有车跑”,结果建成后,车辆增长远远超过可研报告的预期;又如机场建设,不少地方,机场建成之日便是容量饱和之时。中国内需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一个好的环境,市场需求就会随之形成。

    第四,新基建面临的技术短板是发展的软肋,也是攻关的重点。我们通常讲的“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还有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新型显示器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对外依存度高,严重依赖进口。2018年,我国进口芯片金额达到2.05万亿,比进口石油金额1.58万亿还要多。全球传感器有2万多种,我们只有6000多种。这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软肋。

    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一直持续快速增长, 2018年达到1965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8%,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超过欧盟15个国家的平均水平,比韩国的4%以上、日本的3%以上要低。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2018年基础研究投入1118亿元,占研发经费投入的5.7%。这个数字与2017年有关国家数据比,美国是16.9%、韩国是14.5%、日本是13.1%,差距很大。必须认识到,没有高水平、高强度的基础研究投入,就难以产生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就难以形成自主的技术路线、技术标准,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华为的5G技术为什么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越战越勇?很重要的一点是华为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核心领域保持技术领先的理念,始终保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10%以上。2018年华为营业收入7212亿元,研发投入1015亿元,占比14.1%,所以华为才有了自主的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大疆的无人机为什么占全球70%的市场?关键一条也是舍得花本钱,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15%。

    第五,新基建前期投入大,应用场景待开发,需要政策工具支持,创新融资模式。与4G基站相比,5G基站的密度要大、投资要多、功耗要高,现阶段应加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支持。比如财政的专项债,地方政府债券,过去主要是投入到基础设施,现在应该把新基建作为重中之重;国家开发银行过去90%左右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在更要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发放中长期贷款,加大对新基建的支撑力度;产业政策上,要对新基建提供用地、用电及税收优惠;科技政策上,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补齐新基建的短板。

    这里重点讲讲拓展REITs市场,发行公募REITs产品的建议。设计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REITs产品,盘活各类经营性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既可以为增量投资提供新的融资工具,又可以降低政府和企业财务风险。从国际市场看,REITs产品的实践是很丰富的,已经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包括通讯基站、电力配送网络、能源输送管道、港口码头、高速公路等。从国内市场看,通讯铁塔基站、污水垃圾处理、轨道交通、仓储物流、产业园区(工业厂房、数据中心)等,有固定收益、现金流好的产品还是很多的。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基础设施领域和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项目,可通过发行权益型、股权类金融工具来筹措资本金”。刘俏院长在光华管理学院创立了一个REITs研究中心。这段时间我们在长三角区域调研,看了几类项目,比如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安徽一段,81公里,今年9月24日发行类REITs产品成功,发行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还有临港产业园厂房项目,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固定收益都不错,都是好项目。光华管理学院REITs研究中心保守估计,我国标准的公募REITs产品潜在规模应在4万亿到12万亿之间,可以撬动3倍约12万亿至36万亿资金投入新基建等领域。

    我相信,新基建作为有效投资,作为强大动能,将谱写数字经济的新篇章,创造数字时代的新辉煌。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