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国务院参事、深圳读书月总顾问王京生畅谈全民阅读
阅读:向良知出发 向未来出发

信息来源:深圳晚报作者:
发表时间:2016-11-07
字号:/

王京生。

 

在图书馆里快乐阅读,深圳图书馆。

 

    核心提要

    热爱读书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强国自国民始,高文化素质的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凡是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精神的民族,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纵观世界上的优秀民族对阅读的追求,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所在。以色列人、美国人善于创新,德国产品最经得起考验,日本是最善于接纳外来文化的民族。为什么这些国家和民族都擅长于创新,当我们了解到他们的阅读指数,他们人均读多少书时,你就知其所以然了。

    在读书月里谈论阅读,人也成了阅读的一部分。 17年来,每年11月,深圳读书月如约而至。这个被市民视为“文化的狂欢节”、被媒体称为“一座城市的文化闹钟”的读书节庆,在今年入选深圳十大文化名片。 这是深圳给读书月的颁奖词——因为11月,深圳诞生了很多与阅读有关的说法:一幕幕奔涌而来的阅读“钱塘大潮”,一声声准时响起的城市“文化闹钟”;一座年轻城市“高贵的文化坚持”,一份联合国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荣耀;一马当先的“年度十大好书”,一句“让城市因热爱阅读而受人尊重”的深圳观念……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一个共同的名字——深圳读书月! 在第17届深圳读书月开幕之际,记者围绕全民阅读的热点话题,对国务院参事、深圳读书月总顾问王京生进行了专访。 王京生是深圳读书月的主要奠基者、倡导者和推动者,对深圳全民阅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圳初心:

    读书教人仰望星空

    深圳晚报:最近,深圳迎来第十七届读书月。2000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读书月活动,举办读书月的“初心”是什么?一座只有36年建城史的城市,却用了17年时间持之以恒地推动全民阅读,17年过去了,阅读究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王京生:在2000年,当许多地方还在拼GDP的时候,深圳这座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的年轻城市,已有了更为高远的追求。我们明白,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深圳这座城市,有着巨大的读书与学习的热情。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在全国率先创立读书月,商潮涌动的城市开始书香弥漫。

    若问“初心”,可以这么解答: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最积德:第一就是劝人行善,第二就是劝人读书,既积社会之公德,又积私人之美德。古往今来的圣人哲人哪一个不是劝你读书,哪一个会说读书不好?何况是一座城市,更应该去做这些事。正所谓“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阅读的重要意义莫过如此。读书是一种“致良知”的行为。读书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道理可能很伟大,也可能很简单,就是向良知出发,向这个城市的未来出发。

    每个城市都有发展的关键期,深圳持之以恒推动全民阅读,就是希望以大气压制浮躁,以优雅驱逐粗俗,为城市注入沁人心脾的诗书之气。就如同《深圳读书月宣言》所说的:每个城市都有被尊重的渴望,每个城市都有受尊重的理由……深圳人为自己的城市提出怎样的期许?让深圳成为一个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吧!——让我们的市民因读书而身心亮丽,让我们的城市因书香而充满诗意,让我们在这座书香浓郁的城市里,诗意地栖居!

    深圳读书月的问世是政府与民间的双赢,也是个人与社会的双赢,被称为深圳的一项创举,而它的问世对深圳这个城市气质和品位的影响,愈往后愈见深远。

    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全民阅读为城市带来的最大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对于市民而言,“以读书为荣”已成为深圳人的价值观念,“以读书为乐”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模式。如今,这种价值观念已深植于城市之中了,知书达理、求学问道已蔚然成风。对于城市而言,读书月活动的举办,不仅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更表明深圳对未来的志向,不急功近利的远大抱负,这是深圳最重要的软实力的源泉。我们的城市,不但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继续当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要有仰望星空的能力。只有这样,这个城市才能诞生持之以恒的理想主义的激情;只有这样,深圳人才能在以观念为先导的特区旗帜之下不断向前开拓。

    深圳读书月是一件很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事,深圳又是一个梦想之城、光辉之城,她的光辉,将因为读书月在内的一系列奇迹而不断为世人所知,而影响我们城市的进程乃至中国文化发展进程。

    读具匠心:

    “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学习精神”三位一体

    深圳晚报:本届读书月的年度主题是“创新之城,读具匠心”,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工匠精神”写进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请结合年度主题,谈谈您如何理解文化尤其是阅读对创新之城建设的作用?

    王京生: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那么创新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什么一些国家一直走在创新的前列,而一些国家则只能蹒跚而行?这除了与资本、科技、市场、集成能力、制度等一般性创新要素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背后隐然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常讲创新驱动发展,那么又是什么在驱动创新呢?我认为,除了科技、制度、市场等因素外,文化也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形态不同造成了国家创新能力的迥异,国家创新战略根本有赖于文化的支撑。美国、以色列这些国家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文化支撑。

    没有持续的创新,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在创新和发展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阅读在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也是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展现。一国之产品质量,往往被视为一国之文明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从古代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中,欧洲的知识分子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产品都来自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支撑这种工匠精神的背后就是文化。而文化最终来自阅读,来自中国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文化建设,最后还是要体现在人的素质上,而人的第一位素质就是阅读。

    “创新之城,读具匠心”,今年读书月的年度主题巧妙地道出了阅读对于创新的驱动、支撑、引领作用。首先,读书不仅带给我们智慧之乐、心灵之乐、和美之乐,而且唯有通过读书这样的媒介,才能实现人的知识积累、理念更新、素质提升,才能真正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而这些与创新息息相关;其次,“读具匠心”这个词,是将阅读和工匠精神、创新发展等紧密结合,不仅彰显深圳对涵养城市创新气质的渴望,更表达出通过阅读,进一步锤炼深圳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的追求,以及培育市民耐性、韧性、心性等创新能力的决心;第三,全民阅读,引领个人磨砺品质心性,引领企业培育书香文化,引领城市持续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主流文化,让城市在阅读中迎接美好的未来。

    高贵的坚持:

    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晚报:全民阅读与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不仅如此,您还提出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理解?

    王京生:当我们谈到可持续发展时,常提到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资源利用等,可是,事实上,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人的可持续。那么,人的可持续靠什么来实现呢?阅读最为关键。通过阅读,可以传承文明、博古通今;通过阅读,可以思考问题、破解难题;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创造力和文化品位,而这些,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还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兴起,如果没有印刷术使阅读成为广泛的可能,那么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正是因为阅读广泛普及,使人类文明加速发展。无论是广阔天空的星斗,还是我们脚下的道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凝聚在其中的思想都可以在阅读之中统一。

    对于民族而言,热爱读书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强国自国民始,高文化素质的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凡是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精神的民族,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纵观世界上的优秀民族对阅读的追求,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所在。以色列人、美国人善于创新,德国产品最经得起考验,日本是最善于接纳外来文化的民族。为什么这些国家和民族都擅长于创新,当我们了解到他们的阅读指数,他们人均读多少书时,你就知其所以然了。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64本,俄罗斯人均读书55本,日本人均读书40本,法国人均读书20本,韩国人均读书11本,匈牙利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在酷爱读书的德国,无论是在公园草坪上,还是地铁车厢内,都不难见到德国人静静读书的身影。在创新和发展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阅读,在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也是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展现。

    对于城市而言,阅读是城市前行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座城市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意能力、创造能力,都与阅读密切相关,无数大胆的设想和创意都来源于持续阅读与勤学善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罗西在谈到深圳的阅读与城市发展时有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阅读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之一,它投资的是城市的未来,代表了城市的气质和心灵,也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让城市有了无限可能性。从深圳来看,我们的城市是新型城市,曾经浮躁、拜金,有很多与之俱来的急功近利的行为,但是,深圳又是较早具有文化自觉的城市,在2003年就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用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逐粗俗,通过高贵的坚持,让这座城市赢得世人的尊重。

    对于个人而言,阅读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和圆梦的路径。阅读不仅是梦开始的地方,可以点燃人们的智慧和梦想,同时,阅读又是圆梦的地方,人们可从阅读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激情,实现灿烂梦想。每个人的梦想如何产生和实现,阅读都是很重要的途径,而且这种可持续不是痛苦的可持续,当你真正把读书看成生活一部分时,你是快乐的。

    记得读书月特别顾问陈佳洱先生在给深圳读书月的一封贺信中这么说:“倡导全民阅读是惠及民生,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我任教六十年,读书一辈子,最幸福的是学有所得,最高兴的是人才辈出,最期望的是中国成为书香之国、创新之国、强大之国!”正道出了阅读对于个人、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进阶未来:

    民间阅读组织是决定性力量

    深圳晚报:深圳全民阅读已走在全国的前列,赢得了世界的认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广全民阅读,深圳全民阅读如何再出发?

    王京生:应该说,现在深圳的全民阅读推广走在中国,乃至在某种意义上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否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会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荣誉,而且深圳是唯一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但是,坦率地说,就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来讲,我们跟世界上很多先进城市还有差距,还需要持久的努力。

    回顾过往,面向未来,我们要有决心,把全民阅读和个人阅读培育成深圳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当一座城市把阅读作为最大的无形资产去培育,那么,城市的分量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这样的分量将是举世所钦佩和瞩目的。全民阅读,需要全民的共同重视,需要全民在这样的共识中不断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发展。

    现在,深圳已率先在全国实现了阅读立法。这是国内阅读推广领域第一部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的法规,将深圳阅读活动“深圳读书月”法定化,并将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确定为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这个“第一”,是深圳在创造无数个“第一”之后又一个辉煌的表现。这个表现,比一时的经济数据更可贵,是永恒的、与城市共存的传统,也是对市民阅读热情的肯定与回应。有了法律,就需要贯彻好。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带头遵守法律,更加自觉地利用法律,把阅读纳入各级政府的规划,以推动和促进深圳的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依归。另一方面,阅读立法保护了市民的权利,市民也要更好维护自身的阅读权利。立法的贯彻过程也是完善的过程,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律实践,需要市民和各界主动自觉声张立法的重要性,充分运用各种立法的条款,比如阅读基金,未成年人阅读的保障措施等,去推动法律的实施。

    民间阅读组织的力量,将决定全民阅读的蓬勃发展之势。看一个城市的阅读深入不深入,活跃不活跃,繁荣不繁荣,关键看阅读组织的活跃程度和数量,以及其所开展活动的品质。所以,民间阅读组织是需要大力培育的,并且会进一步改变全民阅读的架构。深圳应以更大力度推动民间阅读组织的发展,让他们像志愿者一样闪现在城市各个阶层、各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的人文风景。

    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在全民阅读中的探索可放眼全球,参与国内外交流,纵览更波澜壮阔的阅读图景,站在更高处看到城市的阅读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全民阅读进一步做出贡献。未来,深圳可加强全民阅读的国际合作,可争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成立全民阅读的二级机构,同时探索建立全民阅读国际平台。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深圳可多召开国际性的阅读会议和交流活动。一方面可邀请更多国际城市、国际阅读机构与专家学者参与深圳读书月,与深圳各界就城市阅读文化活动的经验进行深度交流,一方面,深圳也可走出去,与阅读走在前列的多个国家和城市合作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学习借鉴与沟通交流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全民阅读水平。

    私享书道:

    《道德经》《孙子兵法》影响一生

    深圳晚报:我们知道,您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能谈谈对您影响最大的几本书吗?

    王京生: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一本是孙子的《孙子兵法》。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方法论。我把它们当作手边书反复诵读,发现读得越多,背得越熟,越是有新的启发和灵感。《道德经》原来我觉得它是分开一章一章的,终于有一天我读懂了,它从第一章开始提出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最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结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杰出的兵书,更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行走于世界的处世良方。它的战略之宏大和细密,思想之恣肆与严谨,文辞之准确和壮丽,鲜有出其右者。

    这两本书,年轻的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下点功夫读一读,但是一定要把两本书对照着读,这对社会发展,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包括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对每个人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时的大局观和具体方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深圳晚报:现在每年都有海量的出版物,读者应当如何选择?

    王京生:读书要有所选择,一是读经典,二是读对自己有用的,三是读自己感兴趣的。正如《道德经》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内心就会呼唤一种智慧的洗礼。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从我的读书经验来看,读了100本书和你真正读透一本书是不一样的,当你身处一些场景就能想到这本书的时候,当这本书让你思想闪光、灵感流淌的时候,你从书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升华为智慧。

    (相关访谈内容将刊发于2016年11月号《书都》杂志)

    本版文字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翁惠娟

    本版图片 深圳晚报记者 冯明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