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樊希安:信仰如初
【新闻人物】
32开本的一册薄书,封面是水墨勾勒出的苍松剪影,“信仰的力量”几个大字醒目突出。就是这样一本小册子,拿在手上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承载着“信仰”二字,凝结着作者30余年的思考。不久前,《信仰的力量——“双枪老太婆”邓惠中传奇故事》修订再版,有的人似乎不以为然,老事新说有什么意义?当年的信仰早已过时了吧?
樊希安 资料图片
直到本书作者、国务院参事、作家樊希安走到读者面前,将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那些关于信仰的坚持和牺牲缓缓道来,往事才穿过时间的洪流,迸发出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
1983年6月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消息,国家有关部门重新审定“一一·二七”遇难人员身份,又一批烈士名单向全国公布。刚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工作的樊希安听到这一消息,回家后和家人聊天得知,其中一位叫邓惠中的烈士,是一位会使双枪的女英雄,不仅如此,樊希安的亲戚中,还有人认识邓惠中的女儿邓叶芸。当天下午,他就找到了邓叶芸,请她讲述母亲的故事。
邓惠中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1938年送丈夫邓福谦去延安后,一人靠着小学教员的工资抚养三个孩子,自己还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1948年,邓惠中带着儿子邓诚一起参加了华蓥山武装暴动。同年9月被捕入狱,被押往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酷刑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27日,邓惠中和儿子邓诚一起在渣滓洞大屠杀中英勇就义。
经过两年的整理,樊希安把邓惠中的故事撰写成一本小册子。书出版后受到读者追捧,印刷的一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那时我的写作全凭着对烈士的敬仰之情,而当年的人们也对英雄发自内心的崇拜。”樊希安回忆说。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从28岁到60岁,樊希安早已不是热血青年,但心中的信仰却依然坚定。这期间,樊希安一直和邓叶芸保持着联系,继续搜集邓惠中的事迹资料。他还陆续采访了不少渣滓洞大屠杀中的幸存者。越来越多的素材,都在催促着樊希安抓紧修订当年的小册子,把一个更加丰满的英雄形象展现给读者。而沉淀了几十年,樊希安的思路非常明晰,真正让他难以忘怀的,是邓惠中烈士坚定的信仰。
书出版后送到了邓叶芸的手中,她非常欣慰:“这本书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写出了母亲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樊希安说:“这本书的修订出版,对我来说是一次重新学习和认识烈士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党的信仰和坚定信仰的过程。”
(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 光明日报通讯员 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