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劳动和读书是最幸福的事

信息来源:渤海早报作者:杨扬
发表时间:2016-05-05
字号:/

    冯骥才昨天带着新出版的“怪世奇谈”三部曲珍藏版现身2016书香天津·春季书展,为了让最后一排读者也能看见自己,他全程站立着,谈阅读、说创作——  
  在五一劳动节这天参加2016书香天津·春季书展,冯骥才觉得特别高兴,“劳动和读书,是人的生活里最重要、也是最幸福的事”。他希望春季书展能把天津这座城市的阅读气氛培养起来,为此,他愿意年年都来。

  “桃肉”好吃 别扔“桃核”

  “怪世奇谈”系列包括《神鞭》《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三部小说,都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冯骥才说,那个时期的作家是一批勇敢的人,他和他的同辈作家在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之后,开始进入反思,通过文学拷问现实,探索未来的道路,也因此,这一批作家对生活、对人民、对这块土地都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冯骥才那个时期的思考,不仅体现在非虚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中,也体现在他的“怪世奇谈”三部曲中。

  “‘怪世奇谈’三部小说跟我的《俗世奇人》不同,它们表面上看写的是天津的传奇故事,但内涵是对社会的思考。”冯骥才说,《神鞭》结尾写“辫剪了,神留着”,实际探讨的是“当我们把传统中的一些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剪掉之后,我们会不会还留存我们民族的精神”,而这也是他做文化遗产保护所思考的最深层问题。冯骥才在颇具争议性的《三寸金莲》中想到的则是我们文化中的“自我束缚”,他通过对历史上“三寸金莲”的研究发现,起初妇女、孩子裹脚是被迫的,但后来她们却认为这种束缚是美的,“这是我们文化里的一个问题”。《阴阳八卦》写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到底明白不明白”。

  冯骥才从这三部小说的主题,讲到了小说的阅读。他把小说比喻成一个“桃”,一般人读小说,就像吃桃,觉得水多肉甜,很好吃,吃完就把桃核扔了,“有心的人,把桃核拾起来,拿榔头一敲,里边还有一个桃仁。桃仁跟桃肉不是一种滋味。”冯骥才说,小说家不会简单地写一个故事,他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你需要寻找作家放在小说里的‘桃仁’。”

  为文化遗产  放下手中笔

  陈忠实去世后,冯骥才向其家人发去一封唁电,里面有一句话:“忠实的作品一定比他的生命长久,这正是所有作家最期待的。”在书展现场,冯骥才说:“植物死了,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死了,生命留在诗篇里。一个作家能‘穿越’时空,生命得以在身后延续,靠的就是作品被不断阅读,一次次重印。”时隔30年,“怪世奇谈”又被重印推出新版本,冯骥才却觉得“不安大于喜悦”,“新的读者怀着新的生活观和审美观来阅读,我不知道我的新读者对我的小说还有没有兴趣。”尽管有点不安,冯骥才依然期待新读者对他作品有新的理解。他透露,演员陈建斌最近拿走了《神鞭》的本子,想把这部作品再一次拍成电影,陈建斌打算换一个角度,把《神鞭》拍成一部幽默的影片,这让冯骥才特别感兴趣。

  拥有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四驾马车”的冯骥才坦承,他最看重自己“作家”的身份。然而,他花了更多时间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我有一个历史观,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如果明天我们可能再也找不回传统村落和我们的文化遗产,那么只有今天把它保护好。”冯骥才说:“我相信巴金先生的话,‘作家的名字应该跟自己的作品连在一起’,但文化遗产是跟民族命运连在一起的。大家想想,《神鞭》《三寸金莲》重要,还是文化遗产重要?所以更多时候,我愿意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放下我的笔。”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