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林毅夫:非洲是产业转移最后一站
28日,鼓岭论坛暨海上丝绸之路走进非洲•中非产业经济合作峰会在福州举办。来榕参加峰会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但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资料成本大幅上升,如今中国劳力动密集型制造业也面临着转移潮。他形象地用“水缸”作比喻,称面对国内“大水缸”满后需要往外溢的现状,现有东南亚制造业人口难以承担庞大产业转移潮,相反非洲则是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
论经济:未来20年依然有8%增长潜质
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创6个季度涨幅新低。这似乎印证了此前市场一些悲观人士的分析。林毅夫认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确实有不少体制机制的问题,但最主要是受到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近年其他国家诸如印度、巴西等国经济增速同期也都在放缓。
此前林毅夫就因高调唱多GDP一度受到市场质疑。昨日林毅夫说,1979年时国内人均收入只有185美元,低于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8%,而且持续了35年,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最近国际上有很多人又唱空中国,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滑消退。他仍坚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内,国内GDP将继续保持在7%到8%的范围以内。这是因为国内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后发优势。现时国内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于日本上世纪50年代初、新加坡上世纪60年代初、韩国上世纪70年代初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日本、亚洲四小龙利用跟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保持了20年8%到9%的增长率。作为同样的东亚经济群,中国仍有20年8%的增长潜力,应利用好投资机会和丰富的投资资源,把这个后发优势潜力发掘出来。
论产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是趋势
虽然国内经济仍将高速增长,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断转移却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林毅夫称,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多次产业转移潮,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日本,再到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中国大陆也面临着一次产业转移潮。林毅夫认为,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在战后20年快速发展后遭遇人力工资水平大幅上升问题,随即日本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转移到韩国等亚洲四小龙。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也变成新兴工业化体,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转移到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如今中国大陆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说到产业转移,大家直接想到的是东南亚,如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但转移到那边眼下也存在问题。林毅夫形象比喻道,如今中国“大水缸”已满,要往外溢,但东南亚“水缸”容量小,现时产业转移到那边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制造业人员就达1.5亿人,其中制鞋业就有1900万人,成衣和纺织业从业人员约有2000万人,数量巨大,而越南人口只有9000万,制造业顶多只有1000万从业人员;柬埔寨人口是1500万,制造业顶多只有200万人。现时企业转移过去,当地的工资水平上涨非常快。他的一项研究显示,2010年越南制鞋业工资只有国内的四分之一,去年越南制鞋业的工资已经是国内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之间。
论非洲:产业转移最后一站
放眼过去,曾多次到非洲考察的林毅夫认为只有非洲才能更好承受溢出的“水”。非洲当地有10亿人口,而且现时发展状况与国内改革开放初期非常相似,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非洲整体工资水平世界上最低,有不少国家工资水平只有国内的十分之一左右,从劳动力成本上看,非洲是国内目前制造业往外转移的最好地方。同时其很可能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有20年左右的时间因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工资长期难上涨。
很多人对产业转移到非洲心存顾虑,想到的是当地基础设施差,物流成本高,企业经营环境恶劣等。林毅夫认为,其实不少国家社会非常稳定,另外,非洲国家也可效法中国等设立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集中力量高效率一站式解决问题。林毅夫说,当年他到世界银行任职,最大的任务就是脱贫工作。非洲目前是世界最贫穷的大陆,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让那些剩余劳动力进入制造业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这种行业发展符合比较优势,会带来经济动态发展。非洲国家可学习中国经验,抓住中国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
论闽商:希望成为走出去成功典型
昨日中午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的开场白环节,林毅夫就流露出浓浓的故乡情怀。他说对福建情有独钟,台湾诸多习俗和生活习惯与福建特别相似,回到福建就像回到家一样,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感觉特别亲切。
谈到闽商群体,林毅夫不吝赞赏。他说,闽商自古就有经商传统,走出去的也非常多。福建人多地少,生存环境存在挑战性,这培养了福建人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求生存、求发展的性格,如今闽商已走向国际市场。不论过去和现在,闽商都是国内走出去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希望闽商越来越多到非洲寻找新的商机,成为走出去的成功典型。他说,在争做吃螃蟹者的同时,走出去的闽商也要讲究经营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