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河南参事林效森:“城镇化”学习笔记
“城市化”、“城镇化”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围绕着“城市化”、“城市化率”,省会城市曾一度出现过遭众非议的口号提法与行政举措,让人担忧的城市化“幼稚病”或城市化“热躁症”或有蔓延之势,连城市规划界、城市经济学界也一度失语,城市行政首长的解读及意志一言九鼎,左右时局。
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如何理解“城市化”这个概念?如何认识“城市化”的基本规律?成了大家研习的重要课题。
一、首先探讨一下什么是“化”?
“化”者,是变化、演化或进化之意。“某某化”一般是指事物以“某某”为方向或目标,发生变化、演进、发展的态势及程度。如机械化、自动化、年青化、专业化等等常用的词语,既可以表现向着既定目标正在发展演进的趋向和态势,又可以表现向着既定目标发展演进的程度。
二、什么是“城市化”?
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对“城市化”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描述。简言之,城市化一般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由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之产业、人口、资金、活动、居住向某地理空间(城镇)聚集的过程及程度;是指城区规模、城市景观、城镇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结构、城市文明及生活方式相应发展、扩大、升级、变迁的过程和程度;也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的价值观念,向农村向农民渗透、扩散、延伸的变化过程和程度。
“城市化”,“化”的是农村、是农民,是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城市化”、“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社会组织及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变化,带来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诸要素向城镇转移、聚集提供了条件,也为就地“城市化”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三、“城市化”和“城镇化”
目前,我国社会上同时出现着“城市化”、“城镇化”两种提法,台湾及国外也有把“城市化”称作“都市化”。英语中“urbanization”一词,其主要意思不仅是城市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更是指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化的过程,可直译为“城市化”或“城镇化”。
世界各国对于城市的划分标准不一。我国的建制市、建制镇的标准也频繁变动。我国的学者有的撰文主张称作“城市化”,有的著书主张称作“城镇化”。笔者自己体会,“城镇化”中包涵有“城化”和“镇化”,“城镇化”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途径,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称作“城镇化”更适合、更科学。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统一称作“城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及此题时,统一称作“城镇化”,官方的正式文件报告已确认了“城镇化”的提法。
党的十七大后,正在酝酿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直管县),行政区划的改革调整,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策略的影响,“生态文明”既定的建设方针,都表明党和国家高层深化了对于“城镇化”规律的认识,为我国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确定了方向。
四、“城镇化”的基本条件和规律
既然“城镇化”主要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乡村模式向城镇模式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城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能设想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能迅速带来城镇化。反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同市场对接,专业化分工,土地集约化的开发经营,大型农机具的使用,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地生产,种子、农药、肥料、植保、水利、气象等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一句话,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使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才能产生现代文明的社会效应,产生专业化分工,产生农业现代化的效益,产生富余的生产要素(如劳力、资本、农产品等)流动的条件,产生非农产业发展的需求,产生城镇化的趋势。
非农产业(工业及服务业)的积聚发展,引发了市场、人口、居住地、基础设施(交通、给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讯)金融、教育、卫生、环保、文化及其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积聚、发展和升级,引起了城镇化演化。
工业向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生产更集中、更连续,工业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带来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的高度组合,带来了信息、物流、包装、运输、交通、金融、保险、证券、科技、研发、设计、创意、咨询、培训、会展、批发、期货等生产服务业和餐饮、服装、房地产、建筑业、医疗服务、休闲、旅游、及文化娱乐产业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规模和功能的发展。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经济支撑。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推力,没有工业化和活跃的市场经济就没有城镇现代化。反过来,城镇化为工业企业和市场经济创造了适宜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进而保障和推动了工业、第三产业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要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就要搞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第三产业,舍此无捷径。
“城镇化”主要是城乡间生产要素(主要是人口)流动变迁的过程和结果,这些流动和变迁的群落、途径、方式和现象值得认真观察和研究。
有长期在城镇居住经商、从业者;有进城固定在某工厂当工人者;有农忙回乡、农闲进城的季候打工者;也有大批从乡间考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在城镇求职者;还有相当数量农村退伍老兵复员要求进城安排工作者。他们融入城镇的程度与他们在城镇从业的状况有关,能站住脚扎下根,有固定工作、居所及稳定收入就算是进入了城镇;能获得城镇户籍,加入城镇社保体系就是融入了城镇;否则,终将折返回乡。
户籍是居民在某地长期居住生活的签注,不能成为固化城乡身份的凭证,既不能以户籍限制城乡间人口的流动,更不能将农村户籍简单转成城镇户籍来提高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从宏观上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区城镇化程度的指标,但不能层层成为各级市、县行政区域的发展硬指标。若不顾功能区的差异,硬以此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则很容易会生出扭曲城镇化基本规律的种种数字和苦果。
“城镇化”中包含有城镇发展建设规划,但不等同于城镇规划。城镇是有历史的有个性的,有大小的、有级配的,有城区、郊区,有乡村作为腹地的。
由于历史欠账,现有的城镇显得局促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工业区、居民区混杂拥挤,交通不畅,住房短缺,医院、学校、商店、公园、绿地、文化娱乐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及布局令人摇头唏嘘,城镇的功能、景观、文化、品位和管理也让人指指划划说三道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以人为本、发展宜居城镇当代,“城镇化”的主题下,城镇的延续、重塑、改造、发展、提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工作。
然而,缺乏城市经济的支撑,缺乏详尽的规划和论证,缺乏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缺乏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开展大跃进式的造城运动,大拆大迁,跑马占地,开拓新区,拉大框架,建大广场,修宽马路,刮欧陆风,盖地标建筑,……以为是在搞城镇化、现代化,恐难免会留下历史遗憾。像某新区的规划建设,专家不认同、百姓不叫好,不时被国人揶揄。
一提加快城镇化,就要搞“世界大都市”,摊大饼式蔓延城区,大地为水泥覆盖,绿树为扩路遭劫,烈日当头,热岛效应,宽马路成了停车场,交通雍塞,尾气四溢,城市的亲和感和温馨味被冷峻和无情撕裂……。
大有大的难处,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大小应有度,应同其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同区域经济相嵌合。城市重在功能和品质。郑州原称“绿城”,是个很好的称谓和定位。舍弃“绿城”——像征林荫、绿化、环保、祥和、卫生、宜人、可持续发展的隐义,像征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绿色食品之省的意义,像征中原大地的绿宝石之义——而贴上“东方芝加哥”、“商贸城”的标签,给人以自我吹牛之嫌,喧嚣繁乱之感。
一个城区,几轮“规划”,四个大学城,真不知道如何弄成如此地步?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郑东新区、加州城,如今又有了郑汴经济带;唯独不见贴心合意的老城区的改造发展规划。白纸宜画,老城难改。一味热衷新区投入,疏远大量市民正居住生活着的老城区的完善提高,不是个上策,也不合民意。
卫星城镇、组团发展、大小适宜、科学级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城城携手、群体效应,比一城独大、吸尽周气、拉大落差、缺乏厚度和支撑的架构要好的多。城市群的策略,郑汴联手互补,共筑“双黄蛋”的思路不失为重着好棋。
除了城市经济、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外,城市的风格、文化、品位,市民的文明素质、社会风气,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胸襟是塑造城市灵魂和精神的支柱。
大、中、小城镇节约土地、注重环保、传承历史、珍惜文脉、发扬传统、保持个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市容整洁、秩序良好、城风文明、管理民主,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道路确是小康社会之道。
五、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善于学习研究世界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善于吸取发展中国家如拉美、非洲一些国家城镇化的教训;(如墨西哥,非洲城市化率为70%,仍陷入贫困落后,患上大城市病)要研究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要吸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发展的经验;也要善于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要坚持不断丰富并完善我们自己“中原城市群”的方略,积极实践郑汴核心城的规划。
善于学习,不简单摹仿,勇于探索、实践。尽快深化对“城镇化”基本规律的认识,走有中国特色、有河南特点的城镇化道路。
(作者系河南省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