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南方日报》:广东参事黄树森谈“莞香文化”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10-03-17
字号:/


○专家访谈


  黄树森现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原广东省批评家协会主席、著名学者。他曾多次在参事建议中呼吁重视、挖掘“莞香”、袁崇焕等文化品牌,引起文化界的强烈回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莞香”,作为寮步乃至整个东莞历史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密码,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历史文献典籍,亦深藏于寮步的民俗、民风、民气的血脉之中,融于本地人的精、气、神中。
  记者:最近几年,你似乎对东莞文化、尤其是莞香文化十分关注,在新书《东莞九章》中对莞香着墨甚多。是什么吸引了你?
  黄树森:经济富裕起来之后,文化的发展将走过一条怎样的路径?这是我30年来持续关注当代岭南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特殊意义的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创新典型,东莞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深度解读价值的“范本”,其文化建设所走过的路无疑将为我们提供诸多重要的启示。而从东莞历史文化的变迁、从进行中的东莞文化新城建设契入,我们可以解读当代东莞的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观念“谜底”,为东莞乃至广东的未来创新发展寻找观念源动力。
  通过对东莞历史人文的艰难爬梳,我们从看似包罗万象的东莞历史文化表象中浓缩了表现东莞历史文化精髓的两个关键词:其一为莞香,其二为袁崇焕。我认为,解读东莞当代神话也好,以当代接通传统也好,莞香和袁崇焕都可以为东莞当下文化建设提供核心价值观承载物的支持,是“浓缩”了东莞从历史到当代人文精华的城市精神典型意象。其中,我认为“莞香”所隐喻的文化理念和内涵,概而言之,就是适应、出新、高洁、坚韧、传播,生态与人文,环境与经济圆通意合,互生共荣。
  记者:在你看来,寮步全力打造“莞香文化”,对于其区域经济人文乃至社会的综合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黄树森:一个社会的持续发展,首先有赖于人们持续的生产消费能力和创新活力,而在这两者背后,是科学的发展策略和先进的制度保障,以及更为久远而厚重的文化与观念的支撑。文化传承和历史根性的差异是区域间差异性中最深层的区分,是区域差异化的DNA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寮步政府提出以“莞香”作为未来综合规划的核心,等于是从根本上掌握了开启寮步精神、乃至东莞人精神的一把金灿灿的钥匙。它将直接打通历史与文化,现实与未来之间的“任督二脉”。寮步打造“古代香市、现代香都”,不仅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在现实的产业拓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效益回报以及难以估量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空间,不仅如此,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刺激,还可最终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协调发展。
  记者:那么你对于寮步“复兴古代香市,打造现代香都”的各项措施有何评价?
  黄树森:我相信,如果能顺利推进,几年以后寮步莞香文化项目将不再仅仅是一镇之事,它也将是东莞乃至广东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是“岭南风格”和“广东气派”的又一当代写照。
  记者:有学者曾经提到,“莞香”所蕴含的“香道”,在中国已经失传160年。
  黄树森:“香”作为一种具有形而上气质的神秘之物,具有美容、医疗的功效,不仅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纵观中国文化,与香有关的传说、文学作品、习俗、俚语等不胜枚举,《三国演义》曹操将关羽首级用沉香雕成身躯一同下葬,孙权用沉香木盒盛装张飞首级交还刘备,都是古人以“香”为贵的佐证。
  在今日重提“香道”,一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现在日本人正着手将香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香道”有益于社会和谐。一个香文化浓厚的社区、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高雅、文明、令人身心愉快,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三,展望未来,随着国人社会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中国香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产业也必将焕发蓬勃生机,重展千年神韵。

  本版撰文:郭珊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