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之窗
山西省参事薄生荣:春节文化杂谈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为百节之首,是中国的第一节日。春节起源于远古,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雏形是“腊祭”,意为祭祀神灵,祭祀祖先,祈求丰收。春节在历史上也有过很多变化,其实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现象。春节在夏朝称之为岁,以正月为元旦,商朝称之为祀,以腊月初一为元旦,周朝称之为年,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到了秦朝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革历法,实行“太初历”才又恢复为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辛亥革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才把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可见我国的春节风俗,比西方的圣诞节历史悠久多了。
春节在我国历史上有多种叫法。比如元旦、朔日、正旦、岁首,等等。老百姓也把这个节日叫做“年节”、“大年”或“新年”。在旧社会,人民生活困苦,故春节也有“年关”的俗称。
二、山西过节的主要活动
春节不仅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而且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内容十分广泛。有专家称,中国的春节,既是祭祖节,又是祭神节,也是“狂欢节”,对小孩来讲是“儿童节”,对老人来讲也可以说是“老年节”。
山西春节“岁时节序,省内悉同”,从南到北,全省春节的民俗活动大同小异,一般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到二月初二。“腊鼓鸣,春节生”。到了腊月初八,就意味着隆冬季节即将过去,老百姓有一首民歌“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腊八过后,便忙于迎春的准备。腊月二十三是春节的序曲,这一天是祭灶节。灶君,俗称灶王爷,是民间最普及最深入群众的神圣,供奉在家家户户的灶台上,是专管民间饮食,掌握命运,察看善恶的灶神,所以家家户户都供有奉。腊月二十三,灶君赴天述职意味着新的一年就来了,民间多有供麻糖的习惯,说是要把灶君的嘴粘住,才能“上天言好事,降宫保平安”。腊月二十七打扫卫生,扫房掸尘土,晒被洗衣裳,家什擦一擦,除陈布新,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腊月二十九,就开始做灯碗,写对联,除夕晚上则包饺子过大年。正月初一也叫正月元日,早晨起来,则家家点旺火,燃柏叶,祭天地神,甚至祭牛王爷、马王爷、土地爷、财神爷,等等,然后再祭祀祖先,拜父母,然后家族团拜,依次序拜亲朋戚里,互相致贺。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有送穷的习俗,因此要清扫家里,扫舍中尘土或剪彩色纸人,送至通衢大道,叫送穷,有拾得纸人的人,则称之为得富。正月十五日为元夕,也称元宵节,街坊张灯结彩,列炉焰,放火花,市女踏歌游戏,转九曲,舞秧歌。一般元宵节从正月十四日试灯起,至正月十六日止,这可能就是中国最热闹的狂欢节。正月二十日为天穿节,以红绳系煎饼于高台上,鸣曰补天添,又称之为补天节。二十五为大添仓,供奉仓神,二月二为龙抬头,春节才算结束。
三、山西春节民俗的一些特点
春节是一个喜庆节日,山西的春节也有山西的一些特点。比如点旺火。据《月令通考》记载,“除夕夜一般家人祭神祗,拜祖宗前都要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烟焰烛天”,这就是旺火的起源。但是山西的旺火则受佛教的影响,利用山西的煤炭,垒起了形如塔似的高高的旺火。比如《大同府志》载,元旦家家伐薪烧炭,高高垒起,状若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在山西多数产煤县旺火很大、很高,除夕点燃可以燃烧一两天。
元宵节山西更是丰富多彩,晋北忻州定襄一带时兴闹社火,一般都是武戏,用戏剧的形式把武术活动排演其中,既有一定的戏剧情节又有各色的武术节目。晋中则多数为秧歌,并有抬阁、背棍、旱船等等。在晋南则时兴社戏、村戏,村村都有自己的剧装、戏团。
放烟火则可能是山西的一大特点,从南到北都有放烟火的习惯,但是时间不太统一,多数县在正月十五左右举行,有的则放在正月二十以后。烟火,亦称焰火,也叫“架子烟火”。过去民间大都是自己制作,往往每个村都有烟火匠人,祖传绝活,概不外传。放烟火一般在腊月就做准备,制作黑色火药,品种与我们目前春节期间放的各色花炮、礼花大同小异,放全架烟火,大约要一个时辰,也即两个小时,在村郊广阔的地面燃放。要扎牌楼搭照壁,场地四边树四根旗杆,上边各扎几个方斗,下边布置若干桌子,每个桌子上均有一组烟火,形成一个故事,诸如“老鼠吃葡萄”,等等。在场地中央,树二十几米高的老杆,形状如同一面风帆,层层布置若干花色品种。晚上放火时分,先由老杆点燃,然后用火箭通过导线点燃场地四周的旗杆,依次进行。
四、春节是一个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节日
从上边的活动分析,春节有一个核心的内涵就是它按照夏历的节令开始,这许许多多的活动,都与农耕文明有关,因为春节前后,从夏历的节令讲是立春,立春是一年承前启后的节日,农事活动不太忙,正是修养生息、消费娱乐的好时光,也是准备新的一年如何种田的一个节点。从山西来说,夏历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应,好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24个节气与山西的作物生长很适应。所以春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立春。历史上立春这一天,地方官员要迎春于东郊,祀芒神,鞭土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春。“春打六九头”,立春就是说冬季已过,春天来临,如果在腊月打春,今年农事应该及早准备,如果在正月十五左右打春,就意味着今年“春长”,农事不太着急。打春牛很有讲究,也非常隆重,一般规定,立春在十二月十五日以后,打春牛的肚子;在正月十五日以后,打春牛的膝盖;制作春牛时很复杂,由专门负责的官员制作,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打春牛的意义主要是告诉农民要顺应自然,不误农事。在历史上,山西各地打春牛活动很有特色,比如大同,立春前一天,優人乐户打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演节于东门外。泽州府立春这一天,要吃萝卜面饼子,名曰“咬春”,这也就是春饼的由来。
五、立春是一个和谐喜庆的节日
春节是中华文明和谐文化的体现,不仅讲究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而且讲究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祭天地神祗,祀先祖神灵,拜高堂父母,以及拜亲朋戚里,其实就是一种孝道文化,和谐文化。在广大农村正月初一祭神祀祖以后,同族的人都要集中到族长的院子里或家庙祠堂,对先祖进行拜祀,然后按辈分大小逐门去拜,大人小孩衣冠楚楚、文质彬彬、恭恭敬敬。正是因为春节是一孝道节、和谐节,一曲“常回家看看”往往使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热泪盈眶,也正是因为春节,亿万外出的国人,才“有钱没钱,要回家过年”。
(责任编辑:吴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