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张自立:促进城市证券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证券业应更多地向中小城市开放        

  ;   一、证券业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证券营业部分布严重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证券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经济运行的庞大体系已经离不开证券业的推波助澜;无论是赚钱还是亏本,人们对证券业的关注度都是日益高涨。连温总理出访在外,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也是关注股市。我国目前有券商100多家,旗下的营业部总共在3000家以上,但这些营业部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如GDP为七千多亿元的深圳市,在2009年末共有证券营业部196家,而GDP为九千多亿元,人口六千多万的湖北省全省只有110家证券营业部。二是证券营业部在内地过于扎堆省会城市。例如安徽省合肥市城镇居民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90.59元,城镇人口二百余万,设有证券营业部47家(截止2006年),多于全安徽65家营业部的三分之二。而江苏海安县城镇居民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54元,城镇人口三十余万,仅有证券营业部1家。安徽省10强县的经济不弱,却没有一家设在县城的证券营业部。
    证券营业部作为证券市场的终端其分布密度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关本是市场规律的体现,然而我国证券营业部分布的悬殊已远超出地区经济的差距。

    2、上述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差别,制约了中小城市居民的投资愿望。

    证券营业网点的不平衡固然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另一方面又在居民投资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制造了更多不平衡。加剧了原本就有的“城乡”差别。
    虽然目前证券交易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委托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但在目前股民保证金第三方存管的制度条件下,为鉴别投资者真实身份,我国证券监管当局规定投资者必须前往券商营业部现场开设帐户。另外必须到证券营业部办理的业务还包括开户、销户、开通个别业务等。对大中城市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开户后一年可以只去一两次证券营业部甚至不去,只要本地有证券营业部,距离远几百米并不会对投资者带来太大的不便。但如果某地没有证券营业部而必须到其他城市办理开户,无疑是将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拒于证券市场之外,严重打击其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意愿。也可以说,券商营业部的地域分布决定了证券市场服务覆盖的范围。由于管理层长时间严格审批券商新增营业部,新设营业部寥寥,其地域格局分配基本保持十余年前的状况,扎堆在深沪京三地和省会城市,极少有券商会把极宝贵的营业部牌照下放到三线市县。

    二、在中小城市增设证券营业部的意义

    1.实现以人为本,为中小城市居民创设平等的投资环境与渠道。

    根据上交所统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A股账户开户数67372367户(包含基金账户),这大致可以看作全国股民的数量。其中上海913万,广东911万。两地投资者就占据了全国的27%份额,几乎每户居民都开设了证券帐户。而内地、中小城镇居民由于没有方便的投资渠道,开户比例远低于此,巨大的投资潜在需求没有得到释放。中小城市居民、还有广大农村新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面对新的投资渠道,得到的待遇并不是公平的,机会并不是平等的。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并不是需要将财富不断地平均分配给国民,但必须将各种机会平等地提供给他的国民,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有利于资本市场扩容与企业融资

    去年由于经济形势变化与对市场扩容的恐惧,我国证券市场行情出现大幅波动,为挽救市场信心管理层严控融资,使得市场融资功能被大大削弱,上市企业与拟上市企业在最需要资金时却难以运用资本市场融得资金。若能通过增加网点,让中小城镇居民的潜在投资需求变为现实投资行为,扩大投资者基数,则可为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以万亿计的增量资金。在市场估值合理的情况下,股市可不必再闻“扩容”而色变,而有合理融资需求的企业也可顺利地募集资金。

    3、有效提高证券市场规范程度

    由于所在城镇没有证券营业部,或者收费高、服务差,促使部分有投资需求的中小城镇居民采用“借道入市”的方法,让自己的亲戚、朋友在大城市开设证券投资帐户,存入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甚至多人共用一个帐户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是投资者合乎情理的自然选择,却是对用“实名制”规范证券市场努力的侵蚀,也潜藏法律风险,近来已有多起因委托他人投资亏损而起的法律案例,不利于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环境。增设证券营业部可以让中小城镇居民开户更方便,享受到的服务更便宜、更高质,在根本上降低投资者这样做的动机。

    4、可以创造可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最困难的往往是普通高校毕业、专业较宽泛的二本、三本或者大专学生,他们到沿海大城市竞争极有限的“白领”“金领”职位时往往处于劣势,但到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中小城市去也不具备优势,那里更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职校毕业生,除了少数“吃皇粮”的政府机关、教师外(靠政府大量投入,扩充机关与教师编制应对就业问题恐非良策),缺乏适合此类高校毕业生的脑力劳动型岗位。而证券业属于金融服务业的中高端,正需要具有较好知识基础与基本素质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接受短时间的职业培训后可以很快上岗。实践证明在证券营业部的柜员、客户经理、理财师、IT人员等岗位上,这部分毕业生大多能发挥很好。

    三、具体建议

    1.改革管理措施,实行新设营业部备案制

    管理层一直对证券营业部的新设持审慎态度,并于券商综合治理阶段冻结了新设营业部的审批。通过综合治理,证券公司的历史遗留风险已得以化解,违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规范程度明显提高。从行业的角度看,已经具备了新设分公司和营业部等分支机构的条件。监管层也于2008年6月公布《证券公司分公司监管规定(试行)》和《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营业网点的规定》,明确了新设营业部的条件。然而虽然随后众多券商纷纷申请新设营业部,至今为止却尚未得到批复。即使从控制证券营业网点数量不过多过密,避免一窝蜂的角度出发,也可以采用新设营业部审批区别待遇制,严控大城市新设营业部,但在中心城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外新设营业部给予不同层次的鼓励,或将其改为备案制。经营稳健,合规经营的券商可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于中小城市新设营业部。

    2.划分营业部“星级”,降低在中小城市新设营业部的成本

    营业部的成本包括房租、人员、IT设备等。监管层对营业部的场所、人员配备、IT基础设施等有较高要求。然而要达到其中一些要求在中小城市确有实际困难,例如中小城镇基础设置条件较差,必须租用双路供电的写字楼作为营业场所的规定大大限制了证券营业部的选址范围。而UPS必须能保证客户交易用机供电几小时、必须配备双IT人员,备份网络线路等都提高了营业部的运营成本与建设成本,从而为券商进入市场相对较小的中小城镇筑起了高墙。相比起对连续交易的苛刻要求,投资者也许更需要低成本,广覆盖的网点为他们提供服务。其实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即使营业部发生停电,交易中断等问题,投资者也可以通过网上交易,电话委托等方式正常交易,影响不大。建议监管部门按照不同的服务标准、安全、交易保障能力和券商总部的分类级别等因素为营业部划分“星级”。根据新设营业部所在地区设定不同的“门槛”。一线城市高门槛高星级,二类城市稍次,三类递减。券商可以选择在中小城市开设投资规模较小,能提供基础开户服务和保障交易安全能力的“经济型营业部”,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营业部进行交易和相关业务。由于新设营业部牌照的稀缺性,管理部门可以在三线市县实施招标制,引来券商的竞争,控制所新设之营业部有足够的安全水准和服务水平。
    

关于把安徽省淮南市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建议

    安徽省淮南市是以煤、电、化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煤、电、油、运的扶持力度,淮南市主导产业效益增长明显,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淮南市将建成为国家的亿吨煤基地、华东地区千万千瓦火电基地和安徽省百万吨化工产品基地,这将为安徽省国民经济快速崛起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但长期以来,淮南市经济发展一直沿袭着“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线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资源过渡消耗和环境严重恶化为代价的。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固废排放量逐年增加,塌陷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在:
   1、水环境问题
    淮南市煤、电、化等主导产业均为高耗水产业,用水量巨大。2008年全市用水量26.58亿吨,其中工业用水量24.2亿吨,占用水总量91%。随着“三大基地”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水量将剧增,同时由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地下水系紊乱,地下渗漏和煤矿井下抽排水,地下水系不断下降,使淮南水资源形式十分严峻。
    在用水量剧增的同时,水污染严重。2008年全市污水排放总量1375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7358万吨,占排放量的52.7%。COD、氨氮均居全省前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排废水也将急剧增加,水污染问题将十分严峻。
    2、大气环境问题
    淮南市由于工业结构特点决定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排放量占全省15%以上,大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3、固废问题
    伴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利用,淮南市煤矸石、粉煤灰大量增加并长期堆存。2008年全市煤矸石652万吨,粉煤灰346万吨,煤矸石历年堆存量3700万吨,粉煤灰1800万吨。累计占地面积625公顷,至2010年,煤矸石、粉煤灰年产生量将达到1500万吨和800万吨,同时还将产生1.5亿立方米瓦斯气。电厂燃煤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脱硫固废,1000千瓦装机年燃煤约2500万吨,可产生二氧化硫18万吨,采取高效脱硫措施后,仍将排放1.8万吨,同时会产生50万吨的脱硫渣。
   4、采煤沉陷问题
    目前,淮南市因采煤造成沉陷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近期以每年5200亩速度递增,到2010年可达170平方公里,而且每年将以1.5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淮南市可用耕地面积将锐减。土地复垦任务十分严重。
    淮南市虽然在治理环境污染、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很大,但循环经济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依旧比较粗放,历史欠帐较多,传统产业对我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重。
   建议:
    1、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吨煤提取20元,开征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2、将淮南市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3、结合《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要求各省同步制定配套措施。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做为循环经济建设技术引导资金,用来支持试点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工作。

关于将安徽省淮南市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点市的建议

    安徽省淮南市煤炭开采历史已有一百多年.建国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有60%用于煤电上。长期以来,淮南作为基础能源的供应地,截止2008年全市累计生产煤炭近7亿吨,累计发电3000亿千瓦时,是华东的“工业粮仓”,为国家尤其是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由于淮河以南煤炭资源衰减,淮南老煤炭矿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转型任务十分迫切、十分艰巨。

    一、老矿区资源严重枯竭

    淮南市位于淮河以南的八公山区、大通区、谢家集区10个国有大矿已经相继进入了资源枯竭期,上世纪70年代初,九龙岗煤矿、大通煤矿报废关闭;90年代初,谢二煤矿、谢三煤矿资源枯竭关闭;2002年前后李一煤矿、李二煤矿、李嘴孜煤矿和孔集煤矿进行了破产重组,也已进入了资源枯竭期。目前只有新庄孜煤矿、谢一煤矿2对国有大矿尚在生产,但已经进入矿山晚期。老矿区由于资源枯竭关闭所涉及到的各类职工40888人,关闭矿井资金达20.5亿元,与资源型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辅助产业纷纷陷入困境,相继破产。

    二、老矿区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

    淮南经济结构单一,整体经济对煤电行业依赖性过大。轻重工业比为3.4:96.6,抗拒风险能力弱,接续产业明显不足。历史欠帐多,下岗失业、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全市各类保障对象已达39.9万人(全部集中在淮南市的老煤炭矿区)。目前的主要困难是社保基金缺口大,淮南市财力已无法承担。由于历史原因,淮南市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率为100%。同时,贫困人口多,享受低保的人口近10万,低保年支出近亿元。

    三、老矿区生态环境恶化,三废一沉问题突出

    淮南老矿区经历100多年的开采已经千疮百孔,到2007年已经形成采煤塌陷 40km2以上,积水后形成大面积塌陷塘,最深达20米以上,占老矿区的面积 9.3%。预计到2020年,采空塌陷将达到55km2以上,占老矿区面积的12.76%。大量的建筑物、道路、铁路等设施和民房受损,破坏耕地达34800亩,损坏民宅31527户,威胁人口达到 10万人以上,占老矿区总人口的10%。老矿区人口过份密集,如谢一矿、新庄孜矿区由于地面沉陷,设施被毁,造成人口都集中于谢家集和八公山城区内,在面积 152.87km2之内人口近60万人,经专家论证,该地区只能承载30万人居住,造成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安全隐患增多,不和谐因素增大。

    四、老矿区城市功能差,基础设施落后

    淮南市明显存在煤炭资源城市“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大分散、小集中”、“百里煤城、城乡交错”的格局难以改变,无法形成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淮南煤矿作为百年老矿,几十年来,在老煤炭矿区形成了各类棚户区有76处,旧危房总量6.7万户,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简易平房及部分筒子楼等,户均面积只有20-30平方米。这些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房屋,公用设施陈旧,功能不配套,环境脏乱拥挤,早已成了旧危房和城市中的棚户区,既威胁居住安全,又影响职工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急需进行棚户区改造。

    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

    淮南市结构性污染现象十分严重,集中表现在采煤沉陷区面积急剧扩大,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可用耕地数量将大大减少,煤矿塌陷区和矸石区造成大面积土地受损,失地农民和企业纠纷接连不断;目前淮南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治理的投入资金不足,历史帐较多,成为影响淮南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建议:

    一、为推动淮南市经济发展快速转型,建议国家发改委将煤炭资源枯竭的淮南市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予以重点考虑。
    二、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三、国家应尽快提高对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
    四、国家在考虑支持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同时,也应同步支持矿业城市的棚户区改造。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