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黄伟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广东大西关”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创议在广州市荔湾区(老西关)与云浮市郁南县(新西关)之间试行错位跨越合作的调研报告.

     一、创议的政策依据   

    2008年春夏之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广东各地视察。在视 察广州市荔湾区的时候,对“西关大屋”的建设和文化内涵十分欣赏,指示要做好这一文化品牌,同时提出广州市要建设为“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随后,汪洋书记到云浮视察时,又向云浮市提出“建设广东大西关”的奋斗目标。我感到汪洋书记先后向广州市和云浮市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从世界、全国、全省的大局出发,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真知灼见。他在两地的提法虽有不同,实质一致,且有内在联系(这就是以“西关”所体现和代表的岭南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和目标,去建设现代化的城乡“首善之区”。由此,我郑重提出:以“建设广东大西关”为目标,在广州市荔湾区(传统称为“老西关”)与云浮市郁南县(可称其为“新西关”)之间,试行错位跨越合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城乡示范区,建设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发展示范区的创议。
    这项创议,既是根据汪洋书记的号召提出来的,又是在贯彻落实最近颁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在《纲要》中先后提出:要“切实加强统筹城乡的规划布局,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城乡示范区,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要“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发展示范区”;还提出:“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在“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还提出区域各城市之间“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统筹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纲要》的这些亮点,都是我提出这项创议的政策依据。
    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同志在《关于组织省政府参事开展“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的建议》中,提出的15个专题的第3个专题,即:“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也是我提出这项创议的一个重要启示和政策依据,因为在广州市荔湾区与云浮市郁南县之间,以建设“广东大西关”为目标的错位跨越合作,就是试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以“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产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创议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的基础和依据    

    这项创议,简明通俗地说,就是:以“老西关”荔湾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产业,“双转移”到郁南县,再造出一个现代化的“新西关”;同时,又利用和发挥郁南县的自然人文资源,扩展荔湾区的发展空间和优势,使郁南成为“老西关”的“后花园”和“新生地”,以增强荔湾区在广州市的“首善之区”建设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另一方面,在郁南县来说,则是在接受荔湾区的“双转移”中,以本身具有的“双原”(原生态、原文化)特质和优势,以错位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成为在整个云浮市的“广东大西关”建设中的示范区和排头兵。由此,无论在荔湾区方面,或是在郁南县方面,都会以“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为“广东大西关”和“首善之区”的建设作出表率和贡献。所以,远远超出以往“扶贫”或单项合作的摸式和意义。
    这项创议,我是从多年来自己多次到这两个地方考察,并对其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深入研究而提出来的。其基础和依据主要是:
    (一)两地历史文化“异地同根”。
    所谓“西关”,是指古番禺城(今广州)城外西部地带。这地带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河钗纵横,是富饶美丽的水乡,岭南土著一一百越族及后世水上居民(包括渔民、昼家)早在此地栖生;自秦代建城后,这里是广州西部门户和交通枢纽,一直是对外贸易口岸和商业中心,至今仍保存着最早的口岸“西来初地”遗址和商行“十三行”遗址。由此,可以说“西关”是广州和广东的土著文化、传统文化、商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历来社会公认和熟悉的广州文化象征和代名词之一,同时又是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下同)的典型代表和圣地;“西关文化”概念,包括和代表了珠江文化特强的海洋文化、水乡文化、商贸文化的传统和精华,尤其是明代以来在中国近现代文明史上重要地位和作出的辉煌贡献。
    郁南是云浮市所属的一个县,位于与广西梧州地区交界的粤西,是珠江最大主干流与支流南江(罗定江)的汇合地。由于历史的原因,远古的岭南土著一一百越族,经两三千年的历代变迁,所遗文化遗存多散布于粤西桂南一带,南江流域较多,郁南南江口一带较集中,故称这是南江文化带的主要民系文化内涵之一,又可称郁南是百越族文化的主要遗存地,即广东土著文化尚有的根基所在。由此可见,郁南与广州荔湾虽相隔数百里,两地的历史文化还是同根相通的,只不过是郁南保留的原根多一些,荔湾发展变化大一些,从根基上说,两地是有合作的基础和依据的。
    (二)两地自然环境“长短互补”。
    郁南县的自然环境,在当今可谓天堂般的优越:它是云浮市唯一零酸雨的县区,空气污染少,山青水秀,风光明媚,西江南江纵横全境,是粤西旱情较轻的地区,但长期落后,经济开发较迟,简直可以说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这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有关。最近消息,经过郁南的广西梧州至云浮高速公路即将修通,广西南宁至广州的高速铁路也将于2010年通车,届时从郁南至广州是1小时零10分,属于“1小时城市圈”范围。
    广州荔湾区是老发达地区,近年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也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用地越来越少,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造成本有的著名西关风情、西关大院、“三家巷”、“昼家涌”、“荔枝湾”、十三行等经典文化圣地,都难以复现或重建。如此饱和状态是难建“首善之区”的。如能以现有经济实力在既有新的发展空间、又有同根历史文化的郁南,进行取长补短、互补互促的合作,势必可以打开新的出路。在郁南县来说,如能以不破坏原生态环境为原则而接受其“西关文化”的事业和产业,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既可成为广州“老西关”的“后花园”和再生地,又是云浮市“大西关”的试验区和排头兵。
    (三)两地发展前景“同向互促”。
    两地在历史文化上相通同根、在自然环境上可长短互补,如能在发展方向上取得共识,即以扩展广州“西关文化”和建设“广东大西关”为目标,那么,两地的目的、利益、前途都是一致的,都必然是前景无限、相互促进的。
    应该说,这样的两地合作,开始的时候,荔湾区的财力人力付出必然是大一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大的回报;在郁南方面来说,土地的使用和自然资源(如水、山林等)的运用量也不少,也同样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对此,两地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视其为必然的正常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对合作前景保持信心之外,还应当更深层次地看到:这样做还在于为转变发展方式而先行先试,为创新地贯彻科学发展作出努力,并且必会得到持久的、长远的、根本性的利益回报。

    三、发展方式的转变所在及其意义   

    (一)以“建设广东大西关”为目标,带动两个区县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即以“文化引领”两地经济建设各个层面的发展,这是过去未有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是跟上当今世界文化时代步伐的“先行先试”。西方有名言云:“未来的城市竞争,以文化论输赢”。
    (二)将经典文化项目和产业,从“老西关”(荔湾区)向“新西关”(郁南县)“双转移”,进行“双错位”(即:经典项目和产业的原地点易位、重新建设虽风格保持,但规模用途扩大而易位)。例如,“荔枝湾”的赏荔游船风光,芳村“花地”的花城种花、卖花、买花、赏花习俗,“华林寺”的达摩圣会,《三家巷》的“西关小姐”故事,《虾球传》的昼家风情,“十三行”的古外贸商场等“老西关”的经典文化,可以移到郁南的南江口或建城镇再造重建,即是“双转移”并“双错位”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一些地方做过(如再造“宋城”、“大观园”、“颐和园”等),俗称“假景点”。虽有此嫌,但仍不失其为“景点”,也未尝不是拯救景点危机的一条出路和发展方式,如果搞得好,受欢迎,有持久生命力,在若干年后,它也会披上层层的时代风尘印记,这样,它岂不是也成为真的历史文化遗存了吗?历史是前人的足迹,当今人的作为,也即是在创造历史,是未未的史。
    (三)发挥郁南的“二原”(原文化、原生态)优势,大搞“三位一体”(即寓度假、旅游、实验于一体)的“自然生态农庄”,以既是还“原”又是超前的享受生活的方式,实现发展方式和发现进程的跨越。郁南山区中有不少未耕的山坡地,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大可连片开发为“自然生态农庄”。其住地建筑结构,可参照原百越族干栏式或原西关大屋的结构风格,具有“原文化”的风韵,又必须严禁破坏自然环境,保持“原生态”的纯真和野趣,使人到此能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或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悠然,或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意”,或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舒畅,也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浪漫;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使人健康、延年益寿的植物试验种植,有各种各样的健康食物的品尝体验,以至神农尝百草或者百越族原始生活方式的体验场地等等。总之,尽力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各种项目,提供各种享受的设备和环境,使人们能在自然农庄中得到城市没有的享受。这些享受,既是原始的、原生态的,又是超城市的、超现代的,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享乐世界,是别具一格的“首善之区”,成为“老西关”的“后花园”和“享受乐园”,成为“广东大西关”享誉世界的一张品脾。
    (四)在广州市荔湾区与云浮市郁南县之间合作,实际上是进行“三个跨越”的合作,即:跨越了原属行政体制和地域的差距、跨越了市区级与地县级的差距、跨越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差距。这些差距,说明这种合作是不对等的平等互惠合作,是同目标的错位跨越。这也是一层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变。如果取得成功或有较大成效,将有带普遍性的示范意义。因为在全省、以至在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广大地区的城乡之间,都可以进行类似合作,都可以由此而加快珠三角一体化的步伐,为建设“现代化城乡示范区”、“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发展示范区”作出贡献。
    这项创议在成文之前,我曾先后与广州市荔湾西江东副区长、云浮市郁南县委黄志豪书记分别作过交谈,均有浓厚兴趣,并表示即与领导班子研究和请示领导,现尚不知结果。可以预料,即使双方都同意合作,如要实现,也关系到双方的条条块块领导,不是可以轻易跨越办成的事。由此我想,如果省领导认为这创议有道理的话,是否可以作个批示,支持两地“先行先试”?
         
    黄伟宗: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