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事之窗

参事之窗

山水的审美观念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和旅游业被称之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那么,旅游是什么?脱离开教科书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笔者认为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今人与古人的思想交流”,前者指自然景观,后者为人文景观。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人们将置身于山水之间 当作是一件极为赏心悦目的事,好像只有在山水之间才得以“放浪形骸”、忘乎一切。但这只能是达到身心愉悦、精神放松,与审美相比,还是远远不足的。
    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自然山水的审美活动将在人类整个精神文化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山水审美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的高级审美活动。研究山水审美,提高审美素养,对于保护和建设风景名胜区,对于发展中国山水文化、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都是大有教益的。
    山水风景,历来受到文人墨客、书画家和摄影家的钟爱。一个较为完美的山水风景区,要有独特的地貌形态、土壤、植被、水文、人类文化遗迹,再加上气候天气给予的烘托,如日、月、星、云、雾、雨、雪,使其更加有声有色。
孔子曾经写过一段关于山水的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山水和仁者,一个是自然现象,一个是精神想像,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特有的思维方式。
    作为游客怎样去领略山水的美呢?先说其特征,自然性——即不加雕琢的天成,神工造化,而不是某些景区的劈山造景,用水泥制作一些工艺水平极差的动物形象,严重地破坏了自然性,破坏了生态环境。时空性——气候条件会使它浓妆淡抹,虚实相生,变幻莫测,如入瑶林仙界。科学性——地质的变化,溶洞的形成,森林氧吧,温泉浴疗,既富有科学性,也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选择。和谐性——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美的源泉;永恒的象征,真理的化身,艺术文化之师,物质生活的基础。综合性——风景区是一个综合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度越高,整体性越强,风景区的品位就越优越,游客也就越多。
    在欣赏山水形象美的时候,人们尤其关注地形因素,因为它是构成风景空间格局的基础与骨架,如雄伟之美——赞美泰山如立、恒山如行,给人以气势、力量和挺拔,激励人们以向上的动力。奇特之美——具有探索之境,激化之景。山西境内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芦芽山、历山的西峡、黎城的黄崖洞亦足以称奇。
    险峻之美——众所周知,华山可谓无路不险,无险不路,却又险而不危。秀丽之美——秀者柔也。植被丰润,色彩葱绿,山体丰满,线条柔美,山水相依,令人陶醉。如峨眉山天下秀、奇秀武夷山、幽秀青城山。殊不知山西的蟒河同样令人陶醉。
    总之,景区无论大小,无论知名度高低,开发与否,都有它自身的美,你应当从中细心体会、领悟、感受。
    山水的色彩美。我们常说生活是七彩阳光,造化天成的大自然同样也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阴晴雨雪,春夏秋冬在不同的景区有着不同的意趣,如江南之春,麻田春景都生相勃勃。夏日雁荡,其水、峰、云、洞、瀑、湖、嶂如同—幅幅活的画面,芦芽山、庞泉沟也是一派绿色天地,如云似幡。秋天的香山满山红叶,知名度很高,称之为西山红叶。山西八百里太行从左权、黎城、平顺、壶关、陵川、晋城、阳城,一路上秋柿如丹、红叶如燃,被誉为太行秋色。旅游拒绝冬天,冰城哈尔滨、北京什刹海、五台雪裹、绿山素裳同样美不胜收。在这“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环境里徜徉,你难道不想“再活五百年”吗?
    阳光云霞也是点染山山水水的调色板,泰山观日出与五台山东台顶观日同样激动人心。西湖月色和晋城青莲寺款月亭坐对“珏山吐月”也是平生难得之雅事。
    山水的动态美。动和静是相对的,又是相反相成的。人动物静,物动人静,步换景移,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如雁荡山的剪刀峰、夫妻峰、雄鹰敛翅,指的是同一座山,白天晚上有不同效果。由此联想到远看是一种看法,近看是一种看法,不妨多换几个角度,待物如此,待人亦应如此。在云雾中旅游,千峰尽失万壑无,更有如入仙境的感觉,这就是动态美给你的欢快。
    山水的听觉美。形象、色彩、动态的美都是游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视觉美,名山大川还赋予我们听觉之美。如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壶口激荡、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喧、夜静虫鸣等等,正是这种境界激发了音乐作品《听松》、《二泉印月》、《雨打芭蕉》、《百鸟朝凤》。景区中点缀了“听涛亭”、“沧浪亭”、“雨来亭”、“听雨轩”(宋庆龄故居)等。久居闹市的人们,走进大自然,聆听那鸟鸣、泉漱、林涛、竹喧的声响,无疑是一种情趣盎然的享受。
    山水的嗅觉、味觉和触觉美。人们常用“鸟语花香”来形容大自然的美。鸟语是听觉美,花香无疑是嗅觉美,在旅游中采摘一些野果,品尝那没有污染的果实,使你口舌生津。在攀登中手脚并用、爬山涉水,栖丘饮谷也同样是触觉美的组成部分。
    旅游与创作。笔者曾在长城台《周末聊斋》“旅游文化”节目中讲过旅游是学习、是观察、是付出、是欢乐、是终生难忘的。要高雅、要有品位,应做到足游之、神游之、目游之、梦游之。每次出行应有所游、有所观、有所闻、有所感、有所得、有所记。从旅游中体味生命哲理、社会变迁、精美的壁画、雕塑,使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游览山水,不仅“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挫求知方式,汲取诗文书画的创作源泉、激发创作灵感。古代的沈括、徐霞客、郦道元、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姚鼐、梅曾亮、谢灵运等都是身体力行之后,才写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的。我的800首诗作中有一多半是在旅游中即兴创作的。我的体会是在观察中创作,注意取舍、捕捉、联想、综合,不受场景大小的限制,只要能够激起心灵的火花与创作欲望就趁热打铁,一挥而就。    
    独自旅游有清静之趣,二人同行有默契之乐,集体行动有蓬勃之气。在旅游中体现一种观念、意志与精气神。在旅游中能够像辛弃疾说的“我视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也可算作是旅游的目的与归宿吧。

  黄克毅,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西国际文化交流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山西旅游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诗书画印艺术家联合会理事,被山西的一些报刊称其为“多才多艺、德艺双馨”、“有情有义有风雅”的书画家。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